登录 注册 论坛
《家庭医药》

《家庭医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6:00

独创药理学家和名医办刊新模式,荟萃医学名家,集纳药理精华,指导家庭如何对症选药,科学用药;告诉读...

文章数765
当前位置:
主题站>名刊精选>《家庭医药》>详情页

谁为我们的养老买单

2013-11-08 20:01:15

近年来,关于养老及是否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一直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前有人社部有关“延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的明确表示,后有清华大学公布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新方案,都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就业压力等多重原因,人社部于20136月表示已经搁置延迟退休的思路,近日又有媒体报道,延长缴费或将替代延迟退休。

虽然延迟退休的提议被暂时搁置,但随着中国“未富先老”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无论是已退休的企事业单位职工、临近退休的“60后”、正当壮年的“70后”,还是青春勃发的“80后”,都在为养老而忧心忡忡。面对老龄社会的到来,面对养老金的巨大缺口,面对延迟退休的国际潮流,我们当如何应对?

 

中国延迟退休之惑

谁为我们的养老买单

策 划:本刊编辑部

撰 稿:王余/夏庆利

 

近年来,养老一直是民众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最近,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1985年提倡“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1995年,变为“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2005年,“养老不能靠政府”;2015年,“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虽说是调侃,但也的确表达了民众对养老问题的切实关心和担忧。

24465

现实:养老金缺口逐年扩大

延退能否填补养老金缺口?专家答:晚退1年可补缺200亿。

说到延迟退休,除了人均寿命的增加,更主要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我国目前养老金出现了巨大缺口。而有专家表示,晚退1年可补缺200亿。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分为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两个账户。按照制度设计,职工退休后,个人账户养老金从个人账户基金发出,不形成对未来在职职工的负担,不会对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造成阻碍。然而,1997年我国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当时改革前退休和改革前参加工作的“老人”并没有缴纳过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资金,但是国家仍旧给他们足额发放了养老金(编者注:当时职工工资很低,根本无力支付,也没有个人帐户)。国家拨付的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当期养老金,于是只能借用其他人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用于当期发放,因此当期的缴费全部用于当期的支付,个人账户并未形成积累。随着老龄化的逐步逼近,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越来越大,也就是说账面上有数额,可实际上这笔钱却已经被花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养老金缺口的由来。

有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养老基金缺口已达到8000亿元,且每年以1000多亿元的规模扩大。截至2010年,国家养老金个人账户本应有资产19596亿元人民币,但实际上却只有2039亿元人民币,导致17557亿元人民币的缺口将要由政府来偿还。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估算,从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万亿元人民币!而对中国养老金缺口最乐观的估算也认为,缺口将达到3万亿人民币!

所以,当政府提出延迟退休的考虑,舆论立即指向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在之前的研究当中,学者们也大都是围绕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这个话题展开对延迟退休的探讨。20055月,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结果表明,退休年龄延长1年,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减小基金缺口200亿元;如延迟5岁退休,则意味着能减缓养老基金缺口1000亿元。

因此,在当前养老金支付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有人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是一个可取的方法。

但是,在延迟退休问题上,部分学界专家和公众似乎很难站在同一阵营。数月前,受人社部委托,制定养老体制改革备选方案之一的清华大学,率先在人民网上公开方案内容,其关于65岁领取养老金的设想,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据了解,此前,人社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一直在做有关延迟退休的研究,此次是让更多的学者和机构参与研究。

对此,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朱俊生表示,延迟退休不应该和养老金缺口挂钩,即使实行延迟退休也不能一刀切,应用经济手段激励民众自愿选择是否延退。

 

延迟退休不能解决养老金压力

在一些专家看来,将养老金进行投资运营,使其保值增值才是当务之急。

社科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但不能寄希望于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养老金涉及3个重要的参数:替代率、缴费率和退休年龄。

简单地说,替代率是退休后拿到的养老金占在职时工资的比例。郑秉文发现,这几年企业职工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在50%以下,为了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替代率不能再降;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缴费率28%,也很难再提高。此时,只有退休年龄有调整空间。

延迟退休能对养老金起到多大的减缓作用?郑秉文说,截至2011年底,全国养老金个人账户记账额2.5万亿元,其中空账额上升到2.23万亿。这意味着,用于将来养老金发放的这笔钱不存在。

同时,现在结存基金正大量贬值。郑秉文估计,参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2000年成立以来收益率9.17%,从2000年至2010年,养老保险基金以1.8%的利率存放银行,以此计算,十年来养老金损失了6000多亿元。

由此看来,在“2.23万亿元空账”和“6000多亿元的贬值”面前,延迟退休1年减缓的“200亿”缺口微不足道。此外,从人社部公报看,去年财政补贴养老金达2000多亿。

郑秉文认为,延迟退休实际上不能解决养老金支付危机。延迟退休是一个趋势,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但不能寄希望于通过这个途径解决问题。“养老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这才是当务之急。”郑秉文说。

 

延迟退休:寿命增长后的必然?

关注退休年龄的背后,是我国老龄化加剧的趋势。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表示,2050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等到2050年,“80后”、“90后”只是一批“小老人”,随着中国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会有上亿规模的80岁以上的“老老人”,到时候甚至会出现“小老人照顾老老人”的现象。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延缓退休有双重目的,既能提高劳动供给、又能减缓养老金支出。蔡昉认为,从保持较合理的劳动人口比例来看,延长退休年龄有其必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介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均寿命已提高到73.8岁,延迟退休年龄是基于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养老负担代际公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因工作单位和性质而不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工人: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而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我国很多地方面临大量提前退休的情况,实际退休年龄平均53岁左右。

郑秉文说,北欧国家男女同龄67岁退休,西欧大部分国家是男女同龄65岁退休,分别比中国多10年以上,对于决策部门来讲,延迟退休年龄也有必要。

24466

弹性延迟退休:相对人性的选择

有学者认为,弹性退休是让合适的人群按照合适的年龄选择退休。相对公平也不会引起较大的争议。

蔡昉反对“一刀切”延迟退休年龄,他认为可以考虑弹性延迟退休,即到退休年龄后,可以根据身体和工作技能的情况,与工作单位协商退休与否。弹性延迟退休可以充分利用一部分高技能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同时保护那些普通劳动者。弹性延迟强调“分类”和“非强制”。此前,上海市已在局部试点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但是主要针对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等。延迟的年龄上海市规定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不超过60周岁。

清华大学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说,这种模式考虑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相对比较公平也不会引起较大的争议。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过去多年也一直在研究退休年龄方面的问题。所长何平说,目前他们提供的方案是,过渡期实行弹性办法,55岁到60岁可以退休,也可以不退,自己选择。

但是,针对提出弹性延退的若干方案,同样招来不少反对声。有专家指出,这种“差别化”退休在操作层面难以保证公平。延退,由谁说了算?自己想延退,单位未必想留;单位领导认为自己延退理所当然,员工未必这样想。这在有编制限制的机关事业单位更复杂。  

 

争议养老“双轨制”

养老“双轨制”尚未解决成为公众质疑延迟退休年龄的焦点。

事实上,延迟退休年龄最大的反对声音来自民间。很多企业职工认为,“双轨制”都没解决,为什么要先来延长退休年龄? 

大量的民间声音认为,不同的养老制度是社会福利资源分配不公的表现之一,这样不仅有损公平,也有损效率。

中国的退休改革从1992年开始,实行的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并非所有事业单位都如此);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由于两者待遇的巨大差别,被称为养老“双轨制”。

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养老金平均替代率高达80%以上;而企业职工不但需要缴纳养老金,且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不足50%,这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不仅有损公平与效率,也无法适应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人口流动、身份变换的现实需要。

两种制度具体讲表现为三个不同: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有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

养老双轨制没有打破的今天,很差钱的养老金背后却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8%的费率为全世界最高,但8成以上补贴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为了减负,政府自2008年启动了5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向企业看齐,但自启动以来,由于利益所涉阻力重重,改革并无实质推进。来自社会尖锐的质疑是:公务员是人民公仆,为何在该牺牲一些既得利益、为改革率先做贡献的时候,却总是以种种理由推脱责任,而却让全社会为此买单?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政府替公务员退休金买单日益变得不可持续。政府2010年向退休公务员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18亿元人民币。2011年时,广州市人大代表爆料:处级公务员退休金能拿到70008000/月,企业的经理们每月自己缴纳养老金1000多元,但退休时封顶也就是1700/月。

不解决体制内外社保的公平正义问题,养老的社保亏空问题无解。体制内没有缴费的个人账户本身没有积累,却要按照有积累的形式来发放养老金,没有人来买单,本身就是一个缺口。

 

养老金制度公平刻不容缓

有舆论指责养老体制的双轨制是典型的劫贫济富。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这一比例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全力推动企业职工与公务事业人员之间的养老并轨,将后者尽快纳入到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中来刻不容缓。数据显示,如果目前我国“吃财政饭”的人员也按28%标准缴费,以每人年薪3万元计算,那么每年将会为养老保险基金贡献超过3300亿元的收入。

合理的养老体制改革,应该是先并轨养老金。换言之,必须首先进行养老金并轨改革,像取消公费医疗一样取消机关养老金,让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人都一样地缴费,并在退休后获取数额相对公平的养老金,以此来弥补养老金现有巨大亏空。在此基础上,如果仍有必要,再来谈弹性延迟退休才是公平的。否则,一群自己根本不用缴费的人,反过来决定那些缴费的人要延迟几年才能拿到退休金,只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无异于慷民众之慨,让他们多干几年来为公务员养老。

与“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还没富裕起来的中国已快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辛苦半辈子的工薪族对虽然微薄但几乎是全部生活来源的养老金需求更为迫切,也对公平问题更加敏感。不管初衷怎样,至少在程序上,让一群没有缴费负担、游离于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人来讨论事关全民的退休问题,不可能具备真正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