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传染都不怕
2013-06-22 18:22:321306 营养健康 导医台
这些传染都不怕
文/子衿 采访咨询/ 编辑/张琳 设计/庞婕
许多传染疾病在蚊虫、细菌活跃的夏季纷纷逞威,面对各种传染性细菌的虎视眈眈,家长应该做好事先预防,做好捍卫宝宝健康的前哨战。高温潮湿的天气形态,最适合虫蚊蝇大量繁殖,而各种蚊蝇传染疾病也开始“猖狂”了。吹响号角,让蚊虫传染病闻风而逃。
乙脑又开始流行
乙脑(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蚊虫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
这些表现有没有
通常当宝宝被体内有乙型脑炎病毒的蚊虫叮咬后,经10~15天即可发病,典型症状是先有发热、无力等全身不适,1~2天后体温逐渐增高,并伴有恶心、呕吐、痉挛和意识障碍。同时可有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或是表现为谵妄(说胡话)、躁动等精神症状。
Tips
在乙脑流行的6~9月,家长应特别提高警惕,如果宝宝发热持续不降低,且有嗜睡、神志不清、弯颈时颈项不能顺利地前屈,就好像有阻力时,就要想到宝宝是否患了乙型脑炎,应及时送宝宝去医院诊治。
这样做,对抗乙脑病毒
1.对症治疗
到目前为止,临床尚无治疗乙型脑炎的特效药物,多采用对症治疗,因此该病仍严重地威胁着宝宝的健康和生命。医院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
2.饮食与营养
注意给宝宝足够的营养及水分,根据各地条件给予清凉饮料和流质饮食,如西瓜汁、绿豆汤、牛奶、豆浆、菜汤等,昏迷时医务人员会给予鼻饲,家长要注意随时清楚宝宝的呕吐物,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3.注意补液
宝宝高热、惊厥时易脱水,家长应注意补充液体,尽可能以口服补充为主。宝宝症状严重时需要静脉输入液体,同时调节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静脉补液不宜太多,以防脑水肿加重及脑疝的发生,小儿每天每千克体重50~80 毫升,但需要根据宝宝高热、出汗、呕吐及进食情况的不同而不同,补充的液体以5%~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与生理盐水(3∶1~5∶1)为主。
4.做好口腔护理
宝宝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故家长应做好宝宝的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一般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有口腔炎者可用2%甲紫涂擦或用冰硼散、青黛散。宝宝患有真菌性口腔炎时可用弱碱性的含漱液如3%~5%的碳酸氢钠溶液或2%的硼砂溶液漱口,也可以制霉菌素涂擦。
5.清洁皮肤
宝宝会经常流汗,家长应注意擦洗,随时保持皮肤干燥,对骶尾部及其他骨隆起处可用热毛巾或30%的乙醇涂擦及按摩,以促进局部血循环。经常给宝宝翻身,防止褥疮形成,对症状严重的宝宝应定时定向翻身、拍背,一般每2小时一次,以防发生肺炎。
6.功能锻炼
度过急性发病期后,在后遗症期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进行后期治疗,并应加强宝宝的功能训练。对有智力障碍的宝宝,家长要反复启发诱导,从宝宝所熟悉的人或物以及简单的文字或词句开始,一点一点锻炼宝宝的记忆力,从而达到恢复智力的目的。对有吞咽障碍的宝宝,应哺喂流质饮食,从一滴一滴地喂,到一口一口地喂,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逐渐训练宝宝的吞咽功能。喂食过程中要保持环境的安静和适宜的光线,以防呛着宝宝。
按时接种,防蚊虫
1.接种疫苗
由于乙脑的死残率高,因此预防疾病的发生就显得特别重要。出生后6个月的宝宝应接种乙脑疫苗,直到15岁前,孩子每隔4年都应加强接种1次。
2.彻底灭蚊
值得注意的是,灭蚊、防蚊是预防乙脑发生和流行的最根本措施,家长应维持居家环境的清洁卫生,夜间建议使用蚊帐避免蚊虫叮咬,外出时可以使用含有DEET(避蚊胺)的驱蚊霜进行预防。一旦出现可疑症状,怀疑曾被蚊虫叮咬,应尽速就医确认并接受治疗。
登革热,容易被忽视的传染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好发夏秋雨季,男女老幼均可得病。因此,必须引起警惕,做好预防工作。 目前,尚没有治疗登革热的特效药物,所以,预防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措施。
发热分为三期
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初热期
大多数起病较突然,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
2.缓解期
急性症状减轻,宝宝体温降至正常,此期持续1~2天。
3.出疹期
皮疹一般于发病后2~5天出现,一开始见于掌心、脚底、躯干及腹部,渐渐蔓延至颈及四肢,部分宝宝能蔓延至面部,多有痒感,宝宝会忍不住去挠抓,压之褪色。此期持续3~4天,已降低的体温在此时可再度升高,全身症状也会随之加重。症状严重的宝宝会有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倾向,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你会正确测量宝宝的体温吗?
很多疾病都会有发烧的表现,不只是传染性疾病,所以掌握发烧时宝宝的体温变化,对于观察病情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宝宝的正常体温在36℃~
口腔温度平均为
Tips
测量肛温时用一只手把宝宝的屁股稍微扒开,另一只手轻轻地把温度计插进肛门约
这样做,对抗登革热
1.充足的休息
发烧期间要好好卧床休息并且补充水分,可使用退烧药或药效较轻的止痛药帮助宝宝降低体温或减轻疼痛。急性期应保持卧床休息,在有防蚊设备的房间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能让宝宝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2.维持体液平衡
住院观察期间,医疗人员还会给予点滴注射以充分供应水分和电解质。对于出汗过多或腹泻的宝宝,家长应鼓励宝宝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宝宝,应及时静脉输液,同时应保持宝宝皮肤和口腔的清洁。
3.按部就班退烧
为小宝宝退烧就像让一个房子凉下来一样,需要按部就班地来。先遵医嘱给宝宝服用退烧药,然后再采取各种散热措施。
Tips
发烧时需要给机体补充有营养的高热量食物,不过此时宝宝往往没有胃口,吃得很少或者拒吃,但一定要让宝宝喝点东西。可以一点一点地喂宝宝喝点流质的饮食,每次出汗之后都要给宝宝补充,但是有呕吐表现时要避免喂食,以免呛着宝宝。
防蚊虫,勤观察
卧室应加装纱窗、纱门,家中的积水容器(如花瓶、水桶)需每周清洗,以免蚊卵残存寄生。到野外游玩时,尽量给宝宝穿长袖衣物或使用防蚊喷液。出血性登革热常发生在快要退烧或是退烧后24~48小时,如果宝宝退烧后又出现四肢冰凉或皮肤湿冷的症状,应马上去医院治疗。
讨厌的红眼病
病毒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夏季最易被染上的眼科传染病。天气热了,许多宝宝都容易患上红眼病。这种眼病有相当高的传染性。
这些表现要注意
发病初期宝宝两手经常揉眼,严重时哭吵不安。具体表现为发烧,逐渐出现眼部烧灼、刺痛、怕光等感觉,眼睑轻度红肿、大量分泌物聚集在结膜囊部。晨起分泌物将上下睫毛粘在一起,睁不开眼。眼部可见白眼珠(球结膜)呈火红色或鲜红色的充血,伴有水肿,严重者球结膜下面可以出现分散性的出血点,有些宝宝伴有体温升高等症状。
这样做,对抗红眼病
1.局部用药
红眼病的治疗主要是局部用药,如用抗生素类的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眼药水和抗病毒类的无环鸟苷、病毒唑等眼药水。眼药水滴眼要勤,每隔半小时一次,待症状基本消失再适当减少每日滴眼次数,但要坚持数日方可停药。
2.正确清洗
清洗眼部时不要用硬性的布去擦眼,不要碰及黑眼珠(角膜)。须用柔软的经过消毒的纱布(家庭里可用煮沸消毒―煮沸半小时即可)蘸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湿润眼部擦去眼睫毛上的分泌物。发病初期宜冷敷,利于消肿退红,但不要包扎,也不要热敷,因为能加剧充血,使炎症扩散,甚至引起并发症。切忌戴眼睛。
3.清洁用品
宝宝的用具、玩具、毛巾要消毒,给宝宝洗眼后,家长的手要用肥皂清洗2~3次,才能接触其它物品。擦拭眼的分泌物不要用手帕,可用清洁的卫生纸或餐巾纸。
勤洗手,少揉眼
预防红眼病要做到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红眼病流行期少到或不到游泳池,公共浴池等。若要游泳,可用氯霉素眼水等眼药水进行预防性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