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变“声”术
发布日期:2020-06-26
图片来源:pixabay
当一辆警车呼啸而过时,你有没有发现当警笛声靠近你的时候会变得越来越刺耳,远离你的时候又变得越来越低沉?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当时的火车进站出站时总伴随着响亮的汽笛声。多普勒发现当火车从远处进站时,声音不仅变大了,还变尖了,出站远离他时,又变小变低。他在1842年将这个奇妙的现象写进了他的物理学专著中。后来人们就把它称为“多普勒效应”。
明明是同一种声音,音调竟然会随着远近发生变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一个人说话,不管他是站在远处还是近处,音色、音调都是一样的,改变的就只是声音的响度大小。即使是用手机播放鸣笛声,在远处播放和在近处播放也不会出现音调变化。那为什么车辆上的鸣笛声就有这种特别的变化呢?
这并不是因为车辆的鸣笛声特别,它们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车子是在跑动的!如果你让朋友拿着播放鸣笛声的手机从远处向你跑过来,再跑向远离你的地方,就会发现音调又有变化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声音的音调对应声波的频率。声音的频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声源全振动的次数,全振动即完整的一次振动,相当于皮球落地又弹到最高点的过程,每次全振动会发出一个波长的波,包括一个波峰和一个波谷,它们的高度或深度对应着声波的振幅,振幅越大,声音的音量也越大;它们的宽度则对应声波的波长,波长越长,相应的频率越低,声音音调也就越低。
虽然声波的振幅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变小,就像你朝前拍皮球,皮球会越弹越低,传播声音的振动也会随着能量的损失逐渐减弱,使声音变小。但是,只要是在同一种介质中,声波的波长和速度都不会改变,所以单位时间内能传播的波的个数(决定频率)也是一定的。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再回到多普勒效应,我们就知道虽然移动的声源(比如行驶的火车)发出的声音音调有高低变化,但声波始终是在空气中传播,相对于声源(如火车)来说,它的波长、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只是我们的耳朵接收到的声效。
我们可以把振动的声源,想象成一个不断向外扔皮球的投球手,你是他的队友,站在他对面接球。假设他每秒扔1个球,如果你们俩都站着不动,那么在你接到第一个球之后,每秒钟你都会接到一个球,他投球的频率等于你接球的频率。但如果投球手一边保持扔球的频率,一边向你跑来,那么在同样的时间里你就能接到更多的球,接球频率变高;如果投球手换种玩法,朝远离你的方向后退,那么你在相同时间里接到的球的数量就会变少,接球频率变低。反过来,投手不动,换成接球的你来跑动,结果也是一样的。相同的道理,把一个个皮球换成声波的一个个波,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有多普勒效应了,这是因为耳朵在相同时间里接收到的波的数量发生了变化——靠近声音,接收到的波变多,远离声源,接收到的波变少,听到的声音频率也会发生相应地变高或变低。
发现这个现象有什么用呢?多普勒效应可是医生检查身体的好帮手。他们向病人的身体发射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那些运动中的身体器官组织,比如心脏、血液反射的声波被仪器接收时会有频率的高低变化,这样就可以测出这些器官组织的状态了,血液的速度也能通过这种方法测出了。
不仅是声波,光波也会出现多普勒效应,天文学家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来测量恒星相对于我们的运动速度。看来大自然中,有很多规律都是相通的呢。
作者:Mirror
审稿:张轩中(科普作家,中国物理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