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了我一大跳!”
发布日期:2019-09-20突然听到的巨响,瞬间黑暗的房间,还有教室后窗班主任严肃的脸……当这样的场景出现时,你是不是会突然心跳加速甚至不由自主地大叫呢?我们经常会被“吓一大跳”,但很多情况下发现只是“虚惊一场”。这种恐惧的情绪究竟从何而来?
其实,恐惧是一种很古老的情绪,一路伴随着漫长的进化历程没有丢失。我们的祖先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警惕着隐藏在环境中的危险,确保自己安全地生存下去。你发现了吗?有很多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比如,你害怕黑暗的环境吗?睡觉的时候会不会因为害怕而始终点亮一盏灯?你怕高吗?或者,你怕蛇吗?这些恐惧都和我们的祖先有关。在很久以前,先人可能经常在夜间受到袭击而因此产生了对黑暗的恐惧,也可能为了防止自己受到有毒爬行类动物的袭击而害怕蛇。同样地,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环境会严重威胁人们的安全,所以大多数人们都有点怕高。在这个危机重重的世界,恐惧这种强大的情绪会帮助我们躲避危险,对于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祖先来说更是如此。
你的大脑是如何指挥恐惧情绪的呢?事实上,在大脑中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两条路线,一条告诉你“吓了我一大跳!”另一条却跟你说“别怕,没什么大不了的。”当外界的信号被我们接收到,比如你听到了一声巨响,首先会传到一个叫做丘脑的区域,这里是很多感觉信息的“第一中继站”。由于这声巨响的轰鸣可能隐藏着危险,你的身体会本能地把它假设为一个危险信号。这时,信号会直接被传到情绪反应的处理站——杏仁核。顾名思义,这个区域的形状看起来就像一颗杏仁。杏仁核接收到警报的瞬间会发生两件事,第一是你感到了害怕,第二则是将警报传递到下一个区域,下丘脑。下丘脑因此会分泌多种激素进入血液,这些激素会让你心跳加速、瞳孔放大,使你的身体处于随时战斗或者逃跑的警戒状态。
但其实,你刚才听到的一声巨响只是身后的椅子倒地了,并不会对你的安全造成威胁。别急,你的大脑随后就可以识别这次“假警报”了。除了直接将信号传递给杏仁核这条捷径,丘脑在接收到信号后,也会同时将它传递到思维的“高级司令部”,也就是大脑皮层,并进一步告诉和记忆相关的脑区——海马体。这时,大脑认真比较了过往的经验,判断出事件的危险系数,发现倒地的椅子并不会伤害到你。于是你心里的另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警报被解除,你那些脸红心跳的反应也就随之消失了。
正是有了大脑更高级别的调节,我们才能在很多情况下战胜恐惧。这样才享受到了摩天楼顶端的美景,可以坐着飞机翱翔在蓝天,也能在夜晚安心入睡。我们要学会理解“恐惧”这种情绪,更要学会勇敢地战胜恐惧。
来源:《How it works》087期
改编:比邻星
审稿:魏潇,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后研究员、中山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