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克琴
上海一位广告制片人,因为广告拍摄中需要用到宇航服,在国内找了一圈,最接近拍片要求的报价10万元一套,导演和美术看了还不太满意,10米以外拍全景还好,一到特写就露馅。到好莱坞打听,居然有专业面向影视拍摄出租宇航服的公司,每天租金2000美金,拍摄3天,就算再加上为此往返的机票,也很合算,关键是从纽扣、手表、搭扣,每个细节都非常到位,经得起任何镜头角度的检验。
一个小小的例子,折射出中国科幻电影工业的现状。影迷和幻迷翘首以待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迟迟未能到来,也让我们意识到,这并不是因为缺乏优质的故事内容,也不是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美国用一百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科幻电影工业化道路,中国除了艳羡其强大资金保障和高端的科技水平外,又能从哪些方面追赶和超越?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科幻大会上,科幻世界杂志社作为中国科幻产业合作的倡导者、IP孵化的重要参与者,邀请到内容创作、制作、发行、价值评估、影视金融等影视化各环节的专业嘉宾,从多个角度共同探讨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科幻电影工业化之路。
论坛嘉宾(从左至右):
魏映雪(主持人):科幻世界杂志社图书部主任
叶禾卿:美国电影金融公司中国区总裁
焦靖:影联传媒副总裁
王语堂:未来新影传媒集团总裁
高文韬:艺恩咨询高级合伙人
俞豪逸: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得主
龚格尔: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制片人
科幻作家一句话,电影拍摄跑断腿
科幻电影的源头活水,还是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为我们贡献了大量好故事的科幻作家们,会在写作时就有意识地为影视化服务吗?
阅文集团签约作家,本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得主俞豪逸告诉我们,作为创作者,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以影像化、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毕竟科幻小说读起来有门槛,相对其他文学形式可能会更吃力一些;拍成电影,就能以一种更流行、更大众化的方式,影响到更广大的观众。
所以在创作中,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要为影视化做一些铺垫,但实际上做起来很难,毕竟写作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自己在作品中描述“月球上的一个小型基地”,关于重力的问题小说中只要一句话就行“月球的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轻轻一跳就能跳出十几米” ,描写宇宙飞船时,一句话“明亮的等离子火焰”——读者自然会有自己的想象,而对于电影来说要拍摄出来这些场景真是太难了。所以在创作这个环节,影视化可能更多需要编剧们的努力,作者还是把重心放在讲好故事上吧。
为什么是我们,为什么是现在
面对文学写作给影视化挖下的这些“坑”,作为由科幻小说改编电影的实践者,《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也承认:“拍摄一部科幻片是很多电影人的梦想,但实现起来需要很大的勇气。”就拿《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来说,之前拍摄《同桌的你》取得了青春片的成功,如果要谋求一种最“安全”的发展方式自然是拍摄《睡在你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2》这样的片子,但作为有科幻梦的导演,当遇到足够信任的出品方,足够优秀和有话题性的内容故事,自然不惜做出冒险。
当然大家会想,为什么中国科幻电影2015年才开始拍?龚格尔提出了一个观点:科幻电影在所有电影品类中是唯一跟国家实力直接挂钩的。很难想象一个弱小国家可以拍出非常优秀的科幻电影,就像很难根据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存在感去想象一个他所构建的未来。美国在冷战之后拍出了《星球大战》,因为那时全世界除了美国没有谁能讲出这样的故事;如果中国没有杨利伟飞向太空,就算拍摄航天题材也很难感染观众,因为大家不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了这样的实力,人们才敢相信一些东西。时代选择了我们,这是中国科幻电影最大的前提。
中国科幻电影要有自己的‘工业光魔’
龚格尔还向大家透露了几个拍摄《流浪地球》过程中极有难度的场景,让人不得不感叹科幻片确实是“电影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制作过程涵盖了电影工业中所有工种和流程。其中,电影特效制作技术在科幻电影中的地位可谓无两。
作为致力于用国际电影工业标准来改进中国影视特效技术的影视集团,未来新影集团董事长王语堂面对主持人提出的“目前中国电影制作工业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这个问题时表示,其实中国电影还没有真正走上工业化之路,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核心的办法还是科技研发的突破。70年代乔治·卢卡斯为拍摄《星球大战4》,创立了工业光魔(全称: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简称:ILM,著名的电影特效制作公司),借鉴其做法,未来新影也跳出传统影视圈来组建技术研发团队,行业内的人知道痛点在哪儿,能提出问题,再联合理工科背景的专业人员,进行软硬件一体化的研发,最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图像解算的动作捕捉技术,能解决物理技术不可能制作出的外骨骼、宇航服等特效,这个技术在美国是工业光魔独有的,而我们的研发人员全部是中国人,值得骄傲。
目前,我国电影特效研发成果已经在一些魔幻和历史题材的影片中得到了验证,相信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同等效果的特技使用成本能降到好莱坞的四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让中国科幻电影真正实现文创的价值,敢想,能做。
如果《流浪地球》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姚明、刘翔,谁又是能同抗大旗的易建联、苏炳添?
在大家对科幻电影制作的现状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国内排名第一的民营发行公司,服务过《超凡蜘蛛侠2》《机械战警》《超能查派》《湮灭》等知名科幻大片的影联传媒,对中国的科幻电影又有什么预期呢?影联传媒副总裁焦靖冷静客观地表达了他的观点:中国科幻电影还是得从基础上进行培育,如果没有足够的影片基数、足够的人才、足够的观众群体,不足以谈工业化的实现。
焦靖分析说,中国每年备案的影片有4000多部,拍出来上映的有300多部,上映后能盈利的不到10%,而硬科幻电影面临的制作技术、拍摄周期等问题更加严峻,也只有头部内容才能杀出重围——这便是对中国科幻电影在数量积累、产业规模上不乐观的主要因素;谈到人才培养的问题时,他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一条通路是从现有的电影从业者,普及科幻的知识,还有一条路是向动漫行业学习,从科幻迷中发掘面向电影工业的人才,而他认为后者是更加可行的。
为什么要花一个亿,为什么要拍75天?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如何标准化
有好的故事,好的特效制作,是否就是一部科幻电影的全部了?其实电影工业化的构成也包括了市场的各个环节,美国电影金融公司中国区总裁叶禾卿首先向在座观众普及了电影完片担保制度的基础知识——好莱坞做了很多年商业电影,在规避风险上很有经验,其中比较关键的金融手段就是完片担保,一头牵着投资人,一头是牵着制作方。当有第三方公司来承担影片超支或者烂尾的代价,才会有更多投资人和制作方愿意进来。
而完片担保有利于我们电影工业体系的建立在于它对制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我们讨论一个片子的预算,为什么要花一个亿,不是八千万?为什么要拍75天,不是85天?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做后期?把电影当作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可以细化和量化的,做到流程透明。当然,美国电影金融公司进入中国的三年来,完片担保也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是因为好莱坞从头开始就是商业化的操作,而中国电影是从国有制片厂开始,导演作为艺术家进行创作,最近几年才逐渐有商业化的转变,相信随着年轻的电影人成长起来,一定能和制度一起向前走。
地球上科幻电影的希望在中国
了解了目前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客观局面之后,国内著名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艺恩数据高级合伙人高文韬拿出大数据为大家打打气。从票房数据上来看,近年来平均每年上映科幻电影20部左右,占上映影片总数的5%,带来的票房收入有80亿,占整体的20%,单片的产出非常高;在美国票房前10名中有4、5部科幻电影,在中国只有2部,可以说还有很大的空间。遗憾的是在国产片和进口影片比较来看,票房收入的差距是相当大的,最高的《美人鱼》也只有33亿多,第二名的能有2亿,后面的观众们可能都没听说过了。从类型上看,美国是以“科幻+动作”“科幻+冒险”为主,硬科幻约占70%,而中国主打“科幻+爱情”“科幻+喜剧”等,基本难以看到硬科幻,这也能反映出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差距。
从世界范围看,除了法国的吕克·贝松拍出了《第五元素》《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外,很难有好的科幻大片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出现,除了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外,这也跟市场票房容量有关系。中国目前的票房一年接近600亿,跟北美同一个等级,这才有产生顶级的头部科幻作品的土壤。《变形金刚》《蜘蛛侠》这样的影片平均投入1-2亿美金,要收回成本,只有靠中国和北美两个市场。所以说除了好莱坞以外,地球上其他科幻电影的希望,都在我们中国人身上。
通过各位专业人士的分享,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广阔蓝图。星辰大海,道阻且长。即将上映的《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备受业内人士和观众们期待,希望这能成为点燃中国科幻电影市场的一个契机,更希望“科幻”在中国电影里不仅仅是一个元素,而是更具吸引力的主题。
科幻世界杂志社也于2018年正式成立IP运营中心,未来将与更多大文化产业内人士合作,共同构建一个集影视、动漫、游戏于一体的科幻产业链,把中国科幻产业做大做强。(独家授权)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