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艺术如火如荼的当下,在高科技不断拓展艺术边界的今天,在美术馆里讲科幻,是一件特别应景的事。1月7日,华美术馆2018开年第一场讲座,特邀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博导、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为观众科普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小史,分析中国科幻文学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熟悉科幻文学的读者,一定对吴岩不陌生,1991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本科课程“科幻小说阅读与研究”,这也是全国综合性大学里第一次将“科幻”列为一门课程。此外,吴岩还担任过科幻迷们熟悉的《科幻世界》副主编,至今仍是该刊少年版的名誉主编。吴岩不仅是科幻文学的推广者、研究者,他本人更是一位科幻作家,从1978年开始已发表过多部科幻小说。
中国科幻的先行者梁启超、鲁迅
说到如今的“科幻热”,一定要追溯中国的科幻起源。吴岩介绍说,最早在中国提及科幻的是梁启超。当年,梁启超主编《新小说》杂志时,曾提出新小说有十几种类型,其中一个就是“哲理科学小说”,虽然学术界对于“哲理科学小说”究竟是不是科幻小说,一直颇多争议,但不可否认,这是中国科幻的源头所在。
此外,梁启超曾亲自翻译过科幻文学《世界末日记》,里面写到了全球变冷、男女比例失调等。更为有趣的是,梁启超一生写过的唯一一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讲的便是未来中国的发展步骤,其中许多观点,今天看来仍很有价值。
吴岩称,梁启超的著作和译作开创了中国早期科幻文学的一个丰富的新景观。而鲁迅,也是中国最早研究、翻译、点评、阐述科幻文学的先行者之一。在1903年出版的《月界旅行·辨言》中,鲁迅就曾说,“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吴岩认为,这是至今为止对科幻小说的最高评价。
爱猫的老舍也曾写过“火星救援”
“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科幻文学逐渐降温,不过还是诞生了一些科幻作品。吴岩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曾出过一套世界科幻小说系列,其中就收录了中国作家老舍的《猫城记》。这部老舍创作于1932年的“异类”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对地球社会失望的人到火星去生活,被一群长着猫脸的外星人带到了他们的城市,开始了艰难的外星生活。那时候,老舍可能还预料不到,火星在今天会这么热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科幻文学继续受到关注。吴岩表示,现在已经考证到1950年国内已经出现了第一本儿童科幻作品,这标志着新中国对科幻的一种认可。从那以后中国的科幻小说开始大规模地发展。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作品,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
科幻文学是一种想象力的文学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科幻文学又迎来了繁荣期。《科幻世界》大受欢迎,成了当时科幻迷们必买的杂志。1999年,作家阿来担任《科幻世界》的主编,第7期的开篇文章讲的是记忆移植,很快,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也定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说明,文学再一次和中国大的发展方向相吻合
1999年,刘慈欣走上科幻文学界的历史舞台,至今热度未减,并凭借小说《三体》拿下世界科幻文学界最高奖“雨果奖”。吴岩感慨道:“中国科幻发展到今天走过了一百年,这是一个艰辛的路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很多发展过程里的教训。”
吴岩回顾2017年中国的科幻创作,虽然没有像《三体》那么重磅的作品出现,但是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参与人数上都有显著提高,中国的科幻也正在继续走向国际。此外,除了传统的出版、影视,科幻产业在主题公园、游戏等领域也有了不少新的尝试。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对科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那么科幻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吴岩看来,科幻代表了科技时代想象力的发展方向,科幻可以让人获得自由,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可贵的追求。此外,在阅读科幻小说时,人会自觉地产生一个到底什么是科幻的问题,这是其它文学种类所没有的,而且每一个人都会逐渐产生自己对科幻的定义。因此,科幻文学也是一种认知性的文学,鼓励读者去认知文类,认知世界,认知自己,从而去创造未来。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