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老师发言
在当下活跃的科幻作家中,王晋康先生无疑是具有广泛影响的重量级人物。20年来,王晋康以旺盛的创作力为我们奉献了众多科幻小说精品,作为朋友及同道中人,我一直对王晋康先生老当益壮笔耕不辍的精神深为感佩。此次王晋康先生创作20周年作品研讨会,让我们有了一个从多角度深入赏析王晋康科幻作品面貌的机会。
王晋康科幻作品的评价文字已经有很多,借这个机会我只谈一些个人的浅见。作为科幻圈同好,王晋康的作品我基本都拜读过。王晋康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广博的知识赋予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特色,几乎没有平庸之作。其中不少作品即使经历时间无情的洗礼,依然放射出珍珠般熠熠夺目的光彩。对于一位作家而言这算得上是小概率事件。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王晋康作品有两个特点令我印象尤其深刻。
第一个特点是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的洞察及拷问。
欧洲文艺复兴最伟大的贡献便是发现了“人”,也许更多的是指人从对“神”的膜拜中解放出来发现了自身的价值。但是很显然,对“人”的认识与发现一直贯穿着人类文明的全部历史。不过这更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我们试图剖析的对象正是我们自身,而数理逻辑学已经证明:对自我的涉及必然导致不可解的悖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单单可以理解为作品的出色,说不定是因为莎士比亚自己也迷失在了人性的怪圈里。
而科幻就如同一柄利刃,由未来之手把握,让我们得以在某些短暂的瞬间瞥到被现实的肌肤筋骨重重遮蔽的自我——那个本来的“人”。王晋康科幻作品题材广泛不拘,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还包括某些至今人迹罕至的禁区。这些科幻故事形形色色甚至光怪陆离,王晋康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科幻作家对人性、人心以及人本身的洞悉。在《类人》和《豹人》这样的作品里,王晋康以科幻的声音对人类基因正统的拷问振聋发聩。而在《癌人》里,作为人体内的细胞叛变者,癌基因居然长成比人类更擅长生存也更强大的个体,这其中的意义既惊心动魄又发人深省。还有《生命之歌》里,面对人工智能生命的挣扎,作者给予的同情与悲悯,以及《长离别》里对人类最终走向异化的宽容与感慨。可以说纵观王晋康的所有作品,不啻与欣赏一部科幻版的《人家喜剧》。
第二个特点是王晋康以科幻作为武器对文学社会功能的重塑。
毋庸讳言,中国当下的文学有一种日渐沦为游戏的趋势。读者沉耽于轻松猎奇刺激感官的阅读,作家更是远离了社会生活的中心,退居到私人的角落,要么迎合市场,要么沉迷于纯技巧性的“自说自话”。总之,文学变得越来越水,越来越没有营养,只剩下歇斯底里的娱乐至死。
自曹丕《典论》以降,“文以载道”已经提出来两千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句话并不是口号,而是实在贯穿于文学创作及至中华文化当中的一条基本原则。但近些年这条原则日益衰微,到了几被摒弃的地步。当然,这样讲的前提是没有将歌功颂德也列入“道”的范畴。而我们读王晋康的作品却能真切的感到他对这样的现状是不认同的,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文学现状的反思与“反动”。从《蚁生》里惨烈失败的社会试验场到《十字》里对西方国家原罪的追问,从《生死平衡》里对平衡医理不遗余力的推崇到《替天行道》里对科学邪恶一面的忧虑……王晋康用他或犀利或温情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跨越远古未来、包含关怀思考、血肉丰满的认识画卷。从这个意义上讲,王晋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学原教旨主义者,而他却来自于文学最晚近而且并非主流的分支,这种巨大的反差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吊诡和科幻的事情。
当下流行快餐的时代和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人们缺乏的不再是可供阅读的内容,甚至不是阅读所需的金钱,人们最缺的其实是阅读的时间。面对每天产出的天文数量的文字,以及同样数量庞大的各类媒体节目,一位作家用什么来吸引大众阅读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也许那些能让人傻笑的“糗百”作品永远都会有市场,也许那些看得人满脑袋浆糊弥漫的“先锋”作品依然可以搔首弄姿,但我却从骨子里坚信,像王晋康的科幻作品这样能够让人“有所得”的文化艺术才是真正具有长远生命力的。我之所以有这个信念只因为一点:人是智慧生物,人类创造了科学,科学的精神也反哺着人类。
中国科幻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脚下黑暗泥泞的道路将一直伴随我们。在平庸世界的尽头,是美丽的星光。(授权转载)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