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雨果奖的入围作者,郝景芳和她的《北京折叠》掀起了中国原创科幻的又一轮热潮。郝景芳自2006年开始写作,其科幻作品完全收录在《流浪苍穹》《去远方》《孤独深处》三本书中。其中,《流浪苍穹》是郝景芳迄今为止唯一的长篇科幻小说。《去远方》收录了郝景芳2006年至2010年间的经典作品。而《孤独深处》不但首次收录了雨果奖提名作品《北京折叠》,更有一些从未发表过的篇章是首次出版。
记者:《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既有虚拟的假象,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决定写这部作品?
郝景芳:创作的契机就是生活所见。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业余关心的话题,凑在一起,会有一种多重世界层层叠加在一起的感觉。
以前我有一段时间住在北京城乡接合部,有时候会和楼下的人聊天,聊他们的生活压力,聊他们远方的孩子,聊他们生病的隐忧。那个世界是困顿和拥挤的,但又充满着适应的欢愉。然后在几个小时之后又进入另一个世界。一方面是学校的同学,常常有高谈阔论,仿佛能够指点天下改变世界,但其实自己的生计仍然堪忧,挥斥方遒只是因为年轻。另一方面是工作所见,我们单位会承办高端国际会议,参加的有世界五百强ceo,真正目睹那些人交谈讲话,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关心底层,但只是数字上的抽象的关心,他们的全部生活就是从五星级到五星级,几乎是在云端。于是我会觉得北京是几个不同空间叠加在一起。彼此之间谁都不了解另一群人的日子。
我想把各种生活写下来,让大家“看见”彼此的生活,而且让大家“看见”彼此平时的“看不见”。
记者:您的作品并不局限于科幻,从《北京折叠》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您对现实问题颇为关注,这是否意味着您在写作这条路上正在转型?后面有什么写作的打算?
郝景芳:不算是转型,只是一段时间会写一种内容和题材。我近期在写现实主义,但并不是永久,以后还是会写很抽象的意象小说和宏大的科幻题材。只是人不可能同时写很多个方向,只是一次完成一个题材,下一阶段再完成下一个题材。
我想写的很多,《北京折叠》其实是一部构想中的长篇的第一章。但是迟迟没有动笔,因为自我感觉还没有准备到位,整体的框架和构思不断调整,也许要等很久才会动笔。此外我正在规划和写作的还包括另一个现实主义长篇《归家之路》,一个现实主义短篇集,一个行走中华历史的旅行散文集,另外一个有关人类历史和外星文明的科幻长篇。还有就是有关儿童心理成长的书。这些都是正在筹备的,也许要很多年才能完成。
工作中我也有想要写的书,我想写一本《不平等的历史》,写我们对不平等的研究,也写人类数千年来是如何面对不平等、与之作战并败下阵来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对不平等的宣战还未曾取得真正的胜利。我还想写一本有关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书,但那可能要更远。
记者:现在ip概念这么热,《三体》影视版也在制作中,有考虑把你的一些小说影视化吗?
郝景芳:《北京折叠》去年就签了影视版权,只不过签给了个人导演,还没确定制作公司。其他作品也有人问,但还没有确定的项目。我不反对授权改编,但我不会自己参与。主要是没有这方面的时间精力,而我也更愿意尊重电影人的专业性,不会自己妄自插手。
记者:去年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今年你又入围。中国科幻走向世界了吗?这是否意味着真正的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的到来?您如何看待未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前景?国外的科幻小说一向被认为发展的比国内要好,您认为国外科幻作品胜在何处?
郝景芳:中国科幻被翻译了不少,走向世界,与这几年各种友人帮助积极推出分不开。其实之前十年中国科幻都有不少好作品,但是一直缺少对外的联系。未来估计还会有很多作品被翻译出版。但是至于是不是黄金时代,我想并不能由当事人说了算,得有后世人说了算,这取决于有没有后续的作品源源不断写出来。一两部作品的热潮往往给人开启时代的假象,但事后看起来,能称得上黄金时代的总是很少很少的。需要一大批持续创作的作者。
国外的科幻小说一方面是与科学前沿结合得紧,另一方面是有很深的读者基础,作者在创造新世界、新空间的时候可以更加大胆创新。国内还是那些与现实生活联系得紧的小说读者才广一点。(刘冰整理)
转自:http://difang.gmw.cn/newspaper/2016-08/05/content_114934706.ht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本文来自: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