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文/索何夫
出于营造冲突、推动剧情的需要,大多数科幻作品中,往往少不了作为“调味剂”乃至“主菜”的灾难。这些灾难的种类繁多、花样百出,从邪恶的外星人威胁,小行星撞击地球,全球污染失控到传说中的大洪水,可谓应有尽有。而人类在面对这些可怕事件时的选择通常只有两个:要么正面“应战”,通过各种手段对抗危机,要么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做法,在被危机彻底吞没之前尽快脚底抹油。
而后一种方法,往往会与“方舟”扯上关系。
由于冰川期结束之后的海进运动和降水量增长,生活在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类,都不约而同地有着高度相似的“大洪水”传说。在这些传说中,脱胎自古代闪米特人神话的“诺亚方舟”由于得到了天启宗教影响力的加持,因而尤其广为人知。但撇开宗教因素不谈,诺亚方舟本身其实是个存在着相当程度合理性的方案:为了确保长期生存,方舟的规模足够庞大,可以存储充足的补给、从而确保长时间的生存,而且还携带了大量动植物,以便在洪水结束后重建生态系统。在某种程度上,这艘神话中的方舟已经具备了后世的科幻作品中用于逃离灾难的“方舟”的大部分要素:一定的机动能力,充足的空间和自持能力,以及在新天地中重建家园所必须的物质准备。
(图源网络)
通常而言,最为“本格”的“方舟”只需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已经足够了——典型例子,自然是《2012》中的那艘引起了颇多争议的“方舟”。这艘大玩意儿的唯一存在意义,就是一个纯粹、可移动的临时避难所,其主要职能是在灾难中确保船上人员的生存,而移动能力仅仅是为了帮助规避危险,从而提高生存概率。一旦局势稳定、洪水退去,“方舟”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除了被拆解、为重建提供资源之外,再无其他用途。
不过,在许多情况下,“灾难会在可预期时间内结束”和“世界会恢复原状”这两点,本身就不过是一种奢望——尤其是当科幻作品中的另一种常见设定:家园毁灭发生之后。如果大洪水在可预期的时间内都不会退去,那么,只能在一定时间内自持的典型“方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下船”这一最初的目标已经不存在了。此时,无论乘客们愿意也好、不愿也罢,“方舟”都将不得不成为一个必须自我维持下去的“新世界”。在著名的末日题材电影《未来水世界》中,几乎丧失了一切可供利用的陆地、不得不被困在海洋上四处漂流的人类,就将船只变成了自己的家园:在由船舰围成的环礁城市中,系统性的海水淡化、植物种植和食品生产体系被完整地建立了起来,一切可以回收的物资——其中甚至包括死去的人类的尸体——也都会被全面“物尽其用”。在此时,原本用于避难的船只已经成为了新家,而最初避难的目的:熬过灾难,重建新家园,则由全体社会成员的希望逐渐异化,最终变成了实施社会控制的手段。
(图源网络)
《未来水世界》中的“机动人”(Smoker)的社会,就是这种异化的典型例子:纵然他们所居住的巨大油轮早已变成了一个全面自给自足的海上浮岛,一代代人从未见过陆地是什么样的,但凝聚整个社会的共识,恰恰是对于“Dry Land”的宗教式狂热。自称“司铎”的首领纵然并不知道传说中的陆地到底在哪,甚至看不懂送到眼前的航海图,但他仍然会在船民们的集会上热泪盈眶地高呼自己的“梦想”——毕竟,只有当人们仍然相信有朝一日可能登上陆地时,社会的凝聚力才能得以维系。
一旦这种希望开始渺茫淡去,那么,这些“方舟”就必然面临更深的异化:由于大多数人不再认为自己真的有可能回到曾经的世界中,人们自然也不再需要刻意维持原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而是可以心安理得地将漫无目的移动的“方舟”视为世界的全部。《雪国列车》中那列靠着“永动机”永恒前进着的巨大列车,就是其中的典型。虽然人们仍然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但“车上的空间就是全部生存空间”已经成为了被普遍接受的默认事实,因此,比起考虑返回外界,如何在车厢里为自己确保更多的资源和空间,成为了头等大事。而最终,一个界限分明、残酷而绝望的阶级社会在列车中的崛起,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图源网络)
而如果更进一步,当“方舟”陷入和外界,尤其是故土彻底失去联系的情况后,不再担心外部规制,也彻底不再需要保留原有社会体系的人群,甚至可以异化得更加彻底:在惊悚电影《深空失忆》中,得知地球遭到毁灭之后,聚在唯一一艘逃亡飞船上的人们立即放弃了原有的社会规制甚至道德体系——因为曾经确保和维持这一切的外部因素都已经不复存在。在争夺有限的内部资源的混乱中,大多数人最终退化、沦为了茹毛饮血的凶残蛮族。而无比讽刺的是,当这些人还在船内狭小黑暗的空间中互相厮杀时,飞船其实早已抵达了目的地,但对忘记了外部世界存在的人而言,这已经没有意义了:这些因为退化而不再成其为“人”的可怜虫的最终结局,只能是在深海中被淹没。因为开拓新世界的机会,终究只是属于人的。
即便“方舟”上的资源充足,甚至达到了极度充足的程度,在狭小空间中的持续异化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著名的科幻动画《机器人瓦力》中,为了逃避环境灾难而流亡外太阳系的残余人类,无疑是非常幸福的——“公理”号上几乎什么都有,无论是食物,医疗资源,还是照顾人们的自动化机器人。但是,由于事实上的船长——控制着“公理号”的航行权限的A.I.大副——坚信地球生态已经不可能恢复,船上的人们早早地放弃了“克复神州”的念头,转而开始无限地穷奢极欲,任由自己在享乐中堕落下去。在探测机器人伊娃将证明地球生态已经开始恢复的植物种子带上飞船、重新点燃人们的希望之前,船上的人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的存在,都只是聊胜于无的。毕竟,失去目的地的“方舟”,就变成了困住所有人的囚笼。而一旦丧失了未来的可能性,人类就不再成其为人了。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