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向何处去》
作者 | 奥拉夫·斯特普尔顿
首次出版时间:1930年
本书正如一封来自未来的信,跨越了20亿年文明历程的末人,从未来人类的进化形态、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文化、生存哲学、两性生活等方面,向我们讲述整个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
欧战结束后的380年,初代人类建立第一世界国;约4000万年后,第三代人类诞生,并培育出第四代人类 ,人类从此进入新纪元——人造人时代;第五代人类获得了回溯时间的能力,与此同时,因遭遇天文灾难被迫移民金星;第七代人类获得了飞行的能力,“步行者”与“飞人”之间爆发战争,第八代人类诞生,移民海王星,人类发生退化......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文明被一次次推向毁灭的边缘,又在夹缝中寻求一线生机。人类最终会走向何种文明形态,其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本期评论员——
钟天意:青年作家,《科幻百科》撰稿人,尼古丁中毒的狼人学家。目前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不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入坑较晚的科幻爱好者,《四十二史》公号成员,创作无能,有志于科幻研究和评论。
王真祯:南方科技大学本科生,严重拖稿症患者,一只有点沙雕的科幻萌新。作品散见于科幻世界、不存在科幻等平台,曾两度入选《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漓江版年选。
孙望路:未来局签约作者,一个划水的人,一个挖坑不填的人,一个陷入了低级趣味的人。代表作《反智英雄》《地震云》《老师》等。
————————
钟天意:大家好,这里是赛博酒馆的第二期。我是主持人兼评论员钟天意。在本期的赛博酒馆里,我们将讨论《人类向何处去》这部小说。
综合评分:8.25/10
★★★★★★★★☆☆
钟天意
有一种作品,在问世之时可能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直到百年之后,人们才惶惑地发现,它早已成为千古绝唱。《人类向何处去》大概就是这样的作品。合上书的时候,我不禁悲观地想道:或许我们已经失去了勇气,更没有能力,再将人类的故事放在这样一部小说中了。希望时间能够证明我是错的。
评分:★★★★★★★★★☆
不危
虽然早就知道是经典,但阅读时仍然会惊叹于作者恢弘的想象力和广阔的知识视野。长时段的历史描写带有早期乌托邦小说的印迹,把人类整体作为小说描写的对象,对群体性的判断不乏深刻。波澜壮阔的叙述中蕴含着层出不穷的瑰丽却又合乎逻辑的想象,因为时间尺度过于宏大,代际间的过渡有时会突然中断,转折略显跳跃。但比起整体想象的恢弘和丰富,还是瑕不掩瑜,即便在出版90年后的今天还不落俗套,许多未展开的细节可供后来者发掘。其间意蕴悠长的哲学思考,值得不断品评回味。
评分:★★★★★★★★★☆
王真祯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作者对人类作为整体的命运有着透彻的洞见,用一个个乌托邦的兴衰串联起了一部人类的史诗,这其中的想象包含了后世无数优秀科幻母题的萌芽。相比于稍早的威尔斯和同时代的奥威尔,作者所构建的乌托邦不仅脱离了前者科学化、理性化的倾向,也没有走向后者“程式化社会小说”范式,它是由一种更抽象,更哲学化的方法所加以构建的,也因而包含了更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评分:★★★★★★★★☆☆
孙望路
不同于常见的人物-故事推动剧情发展,《人类向何处去》以人类整体为主角,以末人的视角讲述人类漫长的发展史,进行了一场宏大而深入的推演。很显然,这种无主角、几乎无人物的讲述方式很新奇,提供了一种具有史诗感的讲述方式。这种方式区别于人物-故事以小见大的描述方式,在需要频繁描述时代更替的情况下,显然更为简单。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用两种方式同时叙述同一件事情,该是如何?又或者,如果采用人物-故事的模式,也营造出相近的史诗感?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