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圈,无时无刻不在有更新鲜、更超前的概念出现,而今年席卷了整个硅谷乃至世界的概念却是一个对科幻迷而言绝不陌生的名词——元宇宙(Metaverse)。
从线上游戏创作平台Roblox上市即受资本热捧,到UE5和《堡垒之夜》的开发商Epic Games宣布布局元宇宙概念,再到全球几乎全部的互联网大厂都宣布入场,只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在短短的半年里,元宇宙就已经从一个科幻设定变为了资本圈炙手可热的未来概念。
即使是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如此规模的热潮也并不多见,当这些金融巨鳄和科技大佬们追根溯源试图定义这一概念,并提前打算抢占赛道时,他们才发现它甚至出现得比大多数科技公司还要早——在一本科幻小说里。
要求科幻文学精准地预测未来是什么样子,无疑是一种幼稚而不负责任的行为。但当它真的做到的时候,我们是该惊叹于作者对于未来极其敏感的推演能力,还是该感叹科幻的想象在技术实现上对科技领域若有若无的导向作用?或许两者皆有。
创造了元宇宙(原译名为超元域)概念的《雪崩》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出版于1992年的《雪崩》描述了这样一个世界:人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了一个完全区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宇宙,人们可以在其中生活、工作、享乐,一切的一切都宛如现实。
早在作者尼尔·斯蒂芬森生活的90年代,就已经有类似概念的原型了,例如威廉吉布森1982年《全息玫瑰碎片》和《整垮珂萝米》中提出的赛博空间 (Cyberspace)。
在九十年代末,也就是万维网(www)诞生之前,吉布森对于赛博空间的设定就精准预言了网络将带给人类社会的变化,他将赛博空间形容为无数用于交流的计算机组成的另一个纯粹由数据构成的空间,而在这之后巴洛提出的《赛博空间独立宣言》更是成为了互联网精神的代表。
在《雪崩》的“元宇宙”之后则有《玩家一号》提出的“绿洲游戏”,在绿洲游戏里,人们除了可以体验到寻常电子游戏的乐趣之外,还能在游戏里进行一系列其他的社会活动,这些全都是基于一个富有趣味性的超大型RPG游戏实现的,它在某种意义上代替了玩家一号世界中的糟糕现实,成为了主角的精神乐园。
《雪崩》中的元宇宙(超元域)就类似于《玩家一号》的“绿洲游戏”,不过相对于绿洲的娱乐属性,超元域显然更接近一个真实的世界,其中的社交和工作属性远大于娱乐。在细节方面,斯蒂芬森更是从路灯开始一草一木地构建了整个超元域,使得整个世界显得异常有说服力。
除了对元宇宙(超元域)的描述相隔三十年带领了一波热潮以外,《雪崩》中还包含了很多对于外来精准到近乎玄学的描述以及极其有趣的科幻点子,作为赛博朋克的代表作之一,它无疑是一本集大成之作,我们可以看到:
拒绝内卷、讨厌奋斗逼的黑手党批萨公司;
喜欢二次元妹抖的嗑药越战老兵;
失去职能的官僚系统逼员工花15分钟阅读不再提供卫生纸的公告;
全世界某团外卖骑手联合起来干翻了美国总统......
在这个荒诞的赛博朋克世界中,作为主角的弘·主角(没错,他就叫这个名字)一方面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一方面生活在超元域里。
在超元域中,他是一个顶级黑客,而且拥有一台顶配电脑(这台电脑的描述本身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科幻点子)。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个送外卖的美团骑手(划掉)披萨车手,每天的任务就是30分钟内将披萨送到点了外卖的人家里,而没有按时送到的代价就是——
1. 这份披萨免费(这很合理);
2. 黑手党老板亲自上顾客家门道歉(开始奇怪了);
3. 骑手被黑手党暗杀(过于离谱了吧)!
这活脱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外卖骑手困境的真实写照。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史蒂芬森惊人的预见性。而书中描绘的每个人都有千奇百怪的超元域形象,更是当今充斥着互联网的无数虚拟形象的精准预言。
联系现实世界和超元域的则是《雪崩》名字的来源——“雪崩病毒”,它同时存在于现实世界和信息世界,既是网络病毒也是人体病毒。它桥接了故事中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
作为本书的另一个核心设定,即使以21世纪的眼光来看,“雪崩病毒”的设计也是相当有新意的。作者从苏美尔及众多文化的神话中出发,假设人脑开始就是一个类似芯片的架构,大脑沟回本身就拥有一部分固化回路,类比于芯片结构具有的物理电路。正如计算机可以高效地执行01代码一样,人类也可以高效地执行苏美尔语,也就是对人类来说的机器语言。而“谟”——下载在人脑中的应用程序,则可以使得人类不经学习就能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但是这种情况下的人类就像电脑一样,高效死板毫无创造力,在有了高级语言后,人类才摆脱了苏美尔语的控制。
正如当代计算机再不能利用打孔纸带上的01程序计算一样,人类也再不能被苏美尔语控制。但是如果加入了转译工具,计算机就可以再次运行01构成的程序。对于人类而言,雪崩病毒就是类似的转译工具。掌握了雪崩病毒的人就能控制人的大脑。
除了苏美尔神话,作者又引用了许多其他的神话概念甚至历史事件来完善故事的设定,例如“巴别塔”、“恩奇”、“伊甸园”、“汉谟拉比法典”等等,使得设定充满新奇感又便于理解。
除此以外,《雪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读起来诙谐幽默又爽快无比。比如在介绍主角Y·T的滑板时,作者直接编了一整段广告语来描述它的好处,又比如花了大量笔墨描写Y·T妈妈所在的政府部门荒诞的工作和严酷的监视。
在某些读者看来这些横生的故事蔓节可能拖慢了节奏,但可能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丰富翔实的细节,史蒂芬森才能构建出这样一个荒诞不经却又非常有说服力的世界,更何况它们本身读起来就十分有趣。
在故事的最后,拯救了所有人的主角在一众黑客面前发布了一段俏皮的信息,还不忘给自己开的公司打了个广告——这就是整部作品的基调。
在3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再次阅读这部赛博朋克的经典之作,感受甚至会比当时的读者还要深刻,因为书中描写的某些社会现象以及技术奇观在今天已经或者正在成为现实——由于疫情所以在游戏中开会乃至开毕业典礼(元宇宙的经典应用)、美国疫情导致的社会割裂、信息的极大丰富反而导致了其难以流通、外卖系统中人和算法的困境、虚拟现实以及混合现实技术、裸眼3D等等。
正如威廉吉布森所说,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