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样子每天都不同,从圆到缺,从缺到圆,周而复始,月亮的这种相貌变化,被称为月相变化。
月亮自己不发光,只有被太阳照亮,才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如果月亮自己发光,那么就会像太阳那样,看上去永远是圆的。
月亮时刻在绕地球转。月亮绕地球转时,总是以一面对着地球,这一面叫做月球的正面。在地球上,人们只能看到月亮正面,永远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地球时刻绕太阳转。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从而造成了月相变化。
当月亮与太阳几乎处于一条直线时,称为:朔;月亮、太阳、地球成90°时,称为上弦;月亮运行到地球背后,月亮、地球与太阳几乎成一条直线时,称为望;月亮、太阳、地球成270°时,称为下弦。
朔之后的月牙,会逐渐变大,称为上娥眉月;上弦后,未到满月的月亮,称为盈凸月;满月后,下弦之前的月亮,称为亏凸月;下弦后的月牙,称为下娥眉月。
古诗中常常出现新月、残月,新月指朔之后第一次能看到的月亮,时间大致为阴历初二或初三。残月一般指下弦月到月末的月相。
农历将朔日定为每个月的初一,接下来的日子顺序数下去,农历十五不一定是望。所以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一定是初一;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日,但不一定是十五。
春节永远是农历初一,是朔日,看不到月亮。
元宵节、中秋节分别为正月十五、八月十五,但当天不一定是望,所以月亮不一定最圆,于是就有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一般为上弦月,是半个月亮。不过在七夕插画中,常把月亮画得圆圆的,错误地以为七夕节是牛郎织女一年一次团圆的日子,所以月亮也是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