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行星带中,个头第一大的叫做谷神星,直径将近1000千米,第二大的是灶神星,直径为530千米。谷神星原本属于小行星,但在2006年升级为矮行星,此后,灶神星成为最大的小行星。灶神星是第四颗被发现的小行星,表面有玄武岩。45亿年前,灶神星刚形成不久,内部炙热的岩浆喷涌出来,到处流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岩浆慢慢冷却、凝固,最后形成了玄武岩。
灶神星的外表十分奇特,不大的身躯,却有一个巨大的陨石坑。这个陨石坑位于南极,直径460千米,13千米深。如果这个陨石坑在地球上,那么能装下整个大西洋。
灶神星有这么巨大的陨石坑,说明它一定经历过一次巨大的撞击,占自身体积1%的物质被撞飞。这些被撞出去的碎块开启了各自非凡之旅,有些奔向地球。
太阳系中有几类天体因其个头较小,被统称为小天体。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首先小行星和彗星有着不同的起源。彗星被普遍认为来自于柯伊伯带(Kuiper Belt)和奥尔特云(Oort Cloud)。另外,它们的组成结构也有很大的区别。彗星是由固态的气体、冰及尘埃等所组成的“脏雪球”。当彗星接近太阳时,被太阳吹出长长的彗尾,而小行星更像石头,看上去像天上的其他星星一样是个圆点,发现它在恒星间移动,才暴露了它们的身份,只是小行星,而不是恒星。
流星是一种发光现象,是流星体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而产生的燃烧现象。流星体可能是小行星、彗星、及它们的碎片,当它们掉到地上,就变成了陨石。
天文学家相信,现在我们在地球上发现的陨石的5%都来自于这次撞击。使灶神星成为能在地球实验室中研究的第三个星球。第一个星球是月亮,第二个星球是火星。
有些小行星碎块落到地球,那么人类近距离探测过小行星吗?
1989年10月18日,美国发射了伽利略号(Galileo)木星探测器,是首个围绕木星探测的探测器。1995年12月7日到达木星, 2003年9月21日结束任务,一共工作了14年,最终撞向木星,与木星融为一体。
伽利略号不仅为探索木星做出了卓越贡献,还在探索小行星方面做出开创性工作。
从地球去往木星的途中,会经过小行星带。伽利略号探测器在1991年10月29日,飞过小行星加斯普拉,距离最近时大约为1601千米。第一次近距离拍回了小行星照片。加斯普拉是人类探测器近距离探访的第一颗小行星。
1993年8月28日,伽利略号探测器又飞近小行星艾达,拍摄了高分辨率的小行星表面照片,并且发现了艾达拥有卫星,艾卫(Dactyl),第一次直接发现小行星存在卫星。
伽利略探测器是木星探测器,对小行星的探测只是一掠而过。人类发射过专门探测小行星的探测器吗?
NEAR(Near Earth Asteroid Rendezvous)探测器是1996年2月17日美国发射的一颗专门探测小行星的探测器,是第一个围绕小行星探测的探测器,也是第一个成功在小行星上着陆的探测器。
NEAR探测器1997年6月飞过253号小行星Mathilde,2000年2月14日NEAR探测器进入环绕小行星Eros的轨道,拍摄了当时分辨率最高的小行星照片,并对Eros的大小、形状等参数进行测量。3月14日,为纪念已故的天文学家Eugene Shoemaker,NEAR探测器更名为NEAR Shoemaker探测器。2001年2月12日NEAR Shoemaker探测器在Eros的表面成功着陆。
人类不仅发射探测器专门围绕小行星探测,而且还已经从小行星上取回了样品。
隼鸟号(Hayabusa,Muses-c)是日本的小行星探测器,它的任务是到小行星丝川(Itokawa)表面获取样本。这是人类第一次从远离地球的小行星上获取样本。
探测器上携带了一个号角状的套筒,筒口接触小行星表面后,从筒内向小行星发射一颗“子弹”,激起来岩石碎片,被收集在套筒顶端的收集箱里。
隼鸟号探测器于2003年5月9日发射升空,于2005年9月到达丝川。2005年11月26日,在小行星表面成功登陆,随后开始收集岩石样品,2010年6月13日,隼鸟号探测器样品舱返回地球,降落在澳大利亚荒漠上。
灶神星。黎明号探测器拍摄于2012年。灶神星的北极正对着镜头。
寻找外星人-45--.mp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