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圈  >  你好星空

《寻找外星人》39、第一颗小行星是怎样被发现的 ?

寻找外星人-39.mp3(你好星空) 0:00/0:00
曲目数: 1 | 最新发布时间: 2022-04-07 14:16:30
分享到:
简介:

天文学家们很早就发现,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距离似乎大了一些。

十七世纪科学革命中的关键人物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227-16301115),是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最为人知的是开普勒行定律。正是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启发了艾萨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今天,人们能计算前往其他星球的轨道,成功地发射各种探测器前往探测,都是得益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帮助。

开普勒在对行星轨道规律进行研究后指出: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还应当有一个行星存在!因为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距离有些大。

1766年,德国的一位中学教师戴维.提丢斯(Johann Daniel Titius)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如下规律:“倘若令土星到太阳的距离为100单位的话,则水星就离太阳4个单位,金星离太阳为4+3=7个单位,地球为4+6=10个单位,火星为4+12=16个单位,但从火星再向前,就出现了例外,偏离了这个数列,因为按理火星以下的位置应为4+24=28单位,但在那个位置上,什么都没有。越过这个空隙后,到木星的距离即为4+48=52个单位,土星为4+96=100个单位,这是多么值得赞美的关系!” 火星与木星之间,一定会有天体,只是没有被发现。

1772年,时任柏林天文台长的约翰.埃立脱.波德(Johann Elert Bode)在看到提丢斯的观点后,将此观点引入了自己的著作中,并使得此观点得以推广。此观点此后被称为提丢斯-波德定则(Titius-Bode law)。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通过计算天王星的位置也符合“提丢斯-波德定则”。这激发了广大天文学家寻找火星合木星之间天体的热情。

1800年欧内斯廷天文台台长冯.赞奇男爵和其他六个天文学家发起组织了“天空巡警队”来寻找“失踪兄弟”。这个组织在后来的小行星发现旅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80111日,也就是十九世纪第一个夜晚,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Palermo)天文台里,台长皮亚齐(Giuseppe Piazzi)为编制一本星表而继续观测着星空,突然,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新天体!皮亚齐连续观测了41天,做了22个观测记录,其中写道:“在金牛座的肩膀上,我发现了一颗8等的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它向白羊座方向运动。”皮亚齐给它起名为谷神星(Ceres)。Ceres是罗马神话故事西西里岛的农业保护神的名字。也许太过劳累,皮亚齐病倒了,等他康复后,再去寻找谷神星,则不见踪迹。因为谷神星太靠近太阳而淹没在日光中。

德国数学家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根据皮亚齐41天的观测数据,计算出了谷神星的轨道。

一年后,也就是1802 1 1 日夜,德国医生兼天文学爱好者奥伯斯(Heinrich Wilhelm Matthias Olbers)终于找到了谷神星,就在高斯所计算出的位置附近。

20068月之前,谷神星一直属于小行星。但是,2006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了新的行星定义,还新增加了一类天体:矮行星。行星的新定义是指围绕太阳运行、自身引力使其呈圆球形、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天体的天体。这样一来,太阳系家族中只有8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原来的第9大行星冥王星降级成为矮行星。谷神星,也被归类为矮行星



      皮亚齐画像。手指着谷神星。


专辑里的声音
寻找外星人-39.mp3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