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退役(当代•剪纸)
20世纪50-70年代,东方红系列拖拉机等现代工业装备广泛用于农业生产,标志着传统农业已向现代农业转变,为80年代后农业走上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现在田间耕作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牛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的历史舞台。
耕牛退役
春耕图(当代•年画)
由平原省(现河南省北部)美术协会美工组绘制,半印半绘。画面生动描绘了解放初期的1950年,河南农村男女老幼一起动手,开展农业大生产的劳动场面。左图前景为单牛拉犁耕地,远景可见农民以耙平整土地,右图为使用耕牛牵引三脚耧车进行播种。
春耕图
斗牛战场(当代•苗族绣片)
苗绣是苗族传统手工技艺。这幅作品表现的是苗族斗牛节场面。在苗族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相传有一年平寨遭水灾,直到正月二十五,两头水牛在被洪水淹没的岸边打架,大水才消,当年还获得了丰收。苗族后人就把这天定为“斗牛节”。斗牛是最受热捧的节日活动,斗胜的牛会被称为牛王、牛圣,为主人和村寨带来荣誉。
斗牛战场
北齐彩绘陶牛车(北齐)
此陶牛车为北齐随葬冥器。陶牛呈站立状,体态浑圆、膘肥体健,牛身上络有革带,其交结处附有装饰性圆泡,竖带一端有下垂流苏,车厢棂格与车轮辐条清晰可辨。从中可窥到当时北朝贵族以乘牛车为时髦的社会风俗。
北齐彩绘陶牛车
公元1950年节气农事春牛图(当代)
此图由华东书店1950年出版发行,画面最上端为五星红旗等图案,四周环以农作物为装饰,图中有1950年的二十四节气表,以及按传统春牛图模式绘制的春牛与芒人(神),画面上方印有“解放全中国”等文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公元1950年节气农事春牛图
鼠比牛大(当代•剪纸)
豫西剪纸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流传于河南省晋豫大峡谷以南,南阳盆地以北地区。此作品由豫西剪纸传承人王蓬草制作,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古时候老鼠和牛争大哥,于是一起上街,路人看到都说“牛旁有只大老鼠!”于是老鼠排在牛前成为十二生肖的首位。
鼠比牛大
五牛图(当代•剪纸)
蔚县剪纸是河北省蔚县地方传统手工剪纸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高佃亮为蔚县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这幅剪纸作品原型《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五头牛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韩滉就任宰相期间,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他以牛为画题,很可能是含有鼓励农耕之意。
五牛图
赛牦牛(当代•农民画)
此画为湟中现代农民画,是青海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作品生动描绘了藏族男女牧民身着盛装,骑着耗牛你追我赶的比赛场面。赛牦牛是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传说起源于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赛牦牛
拉趴牛(当代•农民画)
“拉趴牛”是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游艺竞技项目,两名如公牛般强壮的参赛者竞技,用一条两三米长的皮绳子套在两人肩上,两人向相反的方向拉,谁的技巧高明、劲头大,把对方拉过界,谁便取得比赛胜利。
拉趴牛
汉代画像石牛耕图拓片(汉代)
画面下方描绘的“二牛抬杠”,是汉代耕牛广泛运用及牛耕技术改良的重要成果,使耕作技术更趋合理和精细,在中国农业史上起到重要作用,至今仍可在西南和西北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见到。
汉代画像石牛耕图拓片
图片来源:中国农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