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180525717646887968.png
黄纬禄,导弹总体和自动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早年从事无线电技术研究工作和通信技术工作。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控制系统研制与导弹总体设计上有突出建树。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父黄藻(又名黄慎闻)为清朝秀才,曾任小学教员,要求子女认真读书、积极上进,对他刻苦攻读、严谨治学有深刻的影响。
童年的黄纬禄就读于芜湖市芜关小学,后入芜关中学读初中。1933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1936年8月,考取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随校搬迁至重庆,1940年8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件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43年5月赴英,在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1947年9月毕业,以《双路无线电通信》的论文获硕士学位。
1947年10月回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1949年5月至1952年9月,在上海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任研究员;1952年10月,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57年12月,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他献身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生涯。
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曾任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并担任几种液体弹道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他还是五院第一届科技委的委员。1965年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后,历任研究所所长、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一和第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1982年改为航天工业部后,担任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1988年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后,担任第二研究院技术总顾问和部的高级技术顾问。1993年成立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后,仍担任总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
70年代初,他担任研制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任务的技术负责人,1979年被任命为这一导弹型号的总设计师,这一型号工程于198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是第一完成人。
黄纬禄还曾当选为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和中国航空学会理事;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院士)。
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0年被评为七机部劳动模范;1982年3月七机部党组作出《关于开展向黄纬禄学习的决定》,列举了这位模范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4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的“杰出科学家奖”。
黄纬禄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与事迹,主要表现在他主持和参加导弹与航天工程的研制实践中,同有关的科技人员一起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关键,取得了多种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成功的丰硕成果;他还结合研制工作的实践,总结了有科技进步作用的论著与科技报告。
简历
1916年12月18日 生于安徽省芜湖市。
1936-1940年 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学习,获工学士学位。
1940-1943年 任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材厂重庆分厂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43-1947年 赴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后入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47-1949年 任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研究员。
1949-1952年 任上海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研究员。
1952-1957年 任北京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57-1965年 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设计部副主任、主任。
1965-1982年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
1982-1988年 任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第二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论著
1 黄纬禄,双工发报机制度.电信建设,1950
2 黄纬禄,陈德仁,张梓昌译.调频.北京:邮电出版社,1957
3 黄纬禄.三十年科研工作的点滴体会.航天事业三十年(科技经验篇).北京:航天工业部,1988:28-42
4 黄纬禄.质量是航天产品的生命.回顾与展望(1949-1989).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274-276
黄纬禄
主要成就:
我国早期通信技术的研究者
我国导弹自动控制技术的创业者
我国第一代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的总设计师
重视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注重抓关键技术的预研
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关心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规划,注重科学管理经验的积累
早在40年代初,黄纬禄即开始从事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工作,在英国留学期间,更是潜心致力,完成了“双路无线通信”的硕士论文,文中提出了采用相间脉冲调宽制度的理论和方法。回国后的10年中,一直从事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工作,他完成的《双工发报机体制》使线路通信效率提高一倍,这一研究成果的原理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双路移频发报机的研制,推动了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研制了我国早期的保密电话机,对当时的电话通信保密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还主持研制成功了“话音控制多麦克风话路通断扩音系统”,首先在1954年9月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使用,次年又为全国政协研制了一套,性能良好,有效地解决了多话路干扰问题,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这一时期,他除结合研制工作撰写了《双工发报机体制》等学术技术论文外,还与他人一起将俄文版的《调频》一书翻译成了中文,为当时的无线电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黄纬禄转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即开始从事由苏联引进的P-2液体近程弹道导弹的仿制工作,主管控制分系统。导弹技术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当时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都还十分薄弱,科学技术也相当落后,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和工业部门都还是空白。控制分系统是导弹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突破的技术难关更多,作为控制专业的设计部主任、控制分系统仿制技术负责人的黄纬禄深知责任之重大,他知难而进,凭借他扎实而深厚的技术理论基础和刻苦钻研的勤奋精神,带领有关的科技人员进行深入的原理分析、技术方案设计和各种试验,兢兢业业、百折不挠,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仿制任务。
在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导弹研制中,他被任命为该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直接主持和参加了控制分系统和整个型号的研制、试验工作。特别是在首发导弹飞行试验失败后,他亲自参加故障分析工作,对控制分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计算、仿真试验和综合试验,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的结果,进行了修改设计,解决了导弹飞行中弹体弹性振动对控制系统的影响问题。其他如总体、发动机、弹体结构等分系统,也都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计算与地面试验工作,并进行了相应的设计修改。经过修改后的第二发导弹于1964年6月29日进行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从而揭开了我国导弹与运载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在此基础上,他和他的同事从实战需要和技术可行性出发,提出了将这一导弹易受外界干扰和地形限制的无线电横偏校正系统改为惯性控制系统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并得以实现,从而改善了导弹的机动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并为后续弹道导弹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积累了经验。
尔后,他又先后负责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在中程导弹控制分系统的研制中,他带领科技人员从理论上对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变参数线性自动控制系统的外干扰完全补偿理论”,纵向采用捷联式制导系统,横向采用陀螺背表系统,姿态控制采用速率陀螺,实现了用比较简单的惯性器件组成比较精确的控制系统的设想。
在多级的中远程导弹和由它改进而成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由于控制的对象复杂、难题多,因而控制分系统的研制难度是相当大的。他同有关专家、科技人员一起,绞尽脑汁,刻苦攻关,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既符合技术要求又符合我国经济、技术实际的控制分系统。制导采用捷联全补偿方案,姿态稳定采用一次振型相位稳定、二次振型幅值稳定的综合稳定方案,获得了较高的制导精度。用长征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他作为控制专业研究所的所长,参加和领导了远程导弹和由其演变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初期的研制工作。主持了控制分系统是采用平台—计算机方案,还是采用速率捷联惯性制导方案的讨论,并直接进行了有关的理论计算和分析论证工作,最后同有关领导、专家一起决定采用平台—计算机方案。使我国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分系统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技术途径,保证了控制分系统有很高的可靠性,使远程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得以按期研制成功。
我国第一代潜艇水下发射的固体弹道导弹的研制成功,集中地反映了黄纬禄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与贡献。这一固体弹道导弹的研制越过了单级阶段,直接进行两级导弹的研制;越过了陆基阶段,先进行难度较大的从水下潜艇发射的导弹的研制。他从70年代初开始领导和主持这一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77年9月,这一任务被列为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80年代前期三项重点任务之一,并任命他为这一导弹型号的总设计师。当时这一导弹所涉及到的学科和技术领域,在我国有些尚处于空白或很薄弱的状态,有些关键技术还没有突破,一些设施设备条件也还没有完全具备。他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按着边进行技术方案的论证与设计、边进行关键技术攻关、边进行技术基础和条件建设的原则,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关键。如:弹体结构小型化技术;控制系统小型化技术;导弹潜艇水下发射技术;耐高压、全密封弹体结构技术;聚能爆炸束切割蒙皮式级间分离技术;三轴稳定液浮陀螺平台的研制及其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瞄准技术;高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角和大姿态角速度的控制技术;弱信号、高速变和水中段参数的遥测技术以及在海面多径效应影响下的遥测信号接收技术;耗尽关机技术;轻质适匹器和随尾罩一起抛掉的尾罩密封环技术等。创造性地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潜艇水下发射的固体弹道导弹,填补了我国这一武器装备的空白。尔后,为了将这一导弹移植到陆基,他又主持研制成功了导弹运输、起竖、发射的三用机动车;解决了导弹冷发射技术等关键,研制成功了陆基固体弹道导弹武器系统,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又一次得到实质性的增强。
黄纬禄在负责液体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中,就非常重视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相继解决了从中近程到中程、从中程到远程、从单级到二级导弹的控制技术;解决了从固定式单机发动机到摆动式四机并联发动机,液体晃动和多次振型弹性弹体的姿态稳定问题;还解决了控制系统抗级间分离干扰等多项关键技术。他还组织了多种制导方案的分析研究与讨论工作。这些不仅保证了在研型号控制系统的研制成功,还为后续型号控制系统方案的选择、确定和研制工作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贮备了可用的科技成果。
对于型号研制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他都身先士卒,亲自进行分析、计算,参加论证和试验。例如:测量加速度计的比例误差问题,他分析了加速度计在离心机上受离心力情况下的质量平衡与受力问题,提出了与加速度计承受平面力场的情况基本相同的见解,其不同点是受离心力时还有一个附加的旋转力矩,但引起的误差很小,解决了加速度计比例误差的测量问题,并撰写了《关于利用离心机测量加速度计的比例误差问题》的科技报告。他还针对舵机输入信号变化率变号时(指正负变号)对控制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经过分析研究,提出在控制绕组内引入一频率稍高、幅值适当交变电流的消除方法,为此,他撰写了“补偿舵机磁滞回线的措施”的科技报告;他还分析研究了数字控制稳定系统、陀螺加速度光栅偏移等新难技术问题,相继于1976年和1978年完成了“关于数控稳定系统一个方案的设想”、“关于陀螺加速度计光栅的偏移对各种信号相位差的影响分析和调整方法”等科技报告。这些研究成果都对我国导弹与航天有关型号的研制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型号研制中曾提出一些用简单的原理和方法,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的建议。如:采用三台高速摄影机拍摄导弹出地下井时相对井中心轴的位移;用四台高速摄影机拍摄导弹在四个方位上的位移,以此推算导弹在井内的漂移量等。这些都为当时的飞行试验测量解决了实际的难题。
黄纬禄在主持型号研制工作中,非常注重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在研制、试验的第一线处理、解决和决策技术问题。他提出并冒盛夏酷暑指挥了利用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弹体入水的结构强度试验及入水深度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在飞行试验现场的导弹测试中,发现弹上计算机多输出了脉冲,由于他对控制系统纯熟的了解,立即意识到多输出的脉冲将影响落点精度,他根据多的脉冲数与时间成正比的测试结果,准确地判定是由于弹上计算机内的时钟脉冲太窄,有时将加速度计的输出脉冲一分为二所致,他决定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测试中还有一次出现少脉冲的现象,经过分析,确认是由于弹上电缆与测试电缆状态不同,因而电阻值不同,影响温控电桥平衡,改变了加速度计的温度所造成的,经更换相同阻值的测试电缆后,问题迎刃而解。
在一次飞行试验中,导弹出水后自毁,飞行试验失败。作为现场技术总指挥的黄纬禄,尽管心情沉重,但他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镇定自若、毫不气馁,同有关的科技人员一起分析遥测数据,对分离插头上的每个接点对应的参数逐一判读,查出是因为分离插头误分离造成的故障。在试验现场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使另一发导弹进行了成功的发射。
他在研制、试验、生产的第一线,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质量与可靠性问题,总是查个水落石出,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他也深知处理、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教训异常宝贵,根据了解和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倡导并审编了水下发射导弹和陆基固体导弹的《故障汇编》,汇集了研制、试验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与可靠性等问题,列举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经过与经验教训。这本汇编对后续型号及其他型号的研制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心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规划,注重科学管理经验的积累
黄纬禄十分重视科技发展方向、发展战略、规划、计划等的制订工作,也注重通过科研生产实践,积累科技管理经验。早在60年代初期,他作为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参加了《火箭技术发展途径和火箭技术的八年(1965-1972年)发展规划》的讨论,他积极赞同这一发展规划,发表了有价值、中肯的意见,特别是对控制技术的发展更有见地。这一规划很快得到了周恩来总理为主任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的批准。实践证明,这个规划对我国液体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十分关心我国固体弹道导弹的发展,曾主持撰写了《我国固体弹道导弹发展战略》等多篇研究报告。他还积极支持我国运载火箭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发表了要特别注意运载火箭的研制质量,要取得良好的国际信誉等意见。
他注意总结和积累型号研制工作科学管理经验,在航天系统是人所共知的。例如:他通过型号研制工作的实践,总结了“四个共同”,即有问题共同研究,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他还总结和撰写了《关于设计师工作经验》和《质量是航天产品的生命》等专论,在这些论著中,较系统地提出或总结了航天产品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办法,如:质量管理与控制要以预防为主,消除隐患,杜绝重复故障出现;航天产品生产中执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型号总装时做到“三到位”(操作人员、检验人员、设计人员同时到岗位);飞行试验前的测试中开展“双想”活动(回想、预想),查漏补缺,采取预防措施;不带问题出厂、不带疑点转场、不带隐患上天等。这些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办法,对各类导弹与航天型号的研制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笔财富。
(谭邦治)
你把一生都交给了导弹事业
—— 献给黄纬禄
郭曰方
当中国的火箭
呼啸着 飞向太空
当中国的导弹
一次次 发射成功
我们总会想起
黄纬禄 这个名字
总会想起 当年
我们的总设计师
是以怎样无私无畏
和勇于攀登的精神
为中国的航天事业
建立的 伟绩丰功
你说 你把一生
都交给了导弹事业
无怨无悔 无上光荣
你还说 假如有来世
你还要搞火箭 导弹
因为 它们飞行的轨迹
连接着你飞天的梦想
它们矫健的身影
守护着 祖国的安宁
95年的人生足迹
你用 自动控制系统
为火箭导弹指引航向
同时 也用你的理想信念
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给我们树起了 一座丰碑
一面旗帜
你的音容笑貌
你的师表风范
你的品格人格
你的奉献精神
永远是指引我们躬身前行
战无不胜的指路明灯
我们都还记得
1957年 中国的导弹研究
从零开始 导弹的
自动控制系统 犹如
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每一次飞行 它都必须
保持高度清醒
差之分毫 失之千里
发射失败或者成功
都会在全世界引起
巨大的震惊
于是 你和你的团队
肩负重任 不辱使命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以破釜沉舟的勇气
以会当凌绝顶的气概
越过险滩 踏着泥泞
向着云遮雾罩的险峰
奋力攀登
冒着炎炎酷暑 你们
反复检查每一个电路单元
决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滴水成冰的季节 你们
探索自主创新的路径
沿着崎岖的山路
一步步躬身前行
多少次山穷水尽
多少次柳暗花明
十几年的穿越
十几年的跋涉
十几年的卧薪尝胆
十几年的浴火重生
你率领着无坚不摧的
攻关战士 终于登上
那风光无限的峻岭
1961年11月 东风一号
实现零的突破
1964年6月 东风二号
直插苍穹
1966年10月 导弹运载的
第一颗原子弹 成功爆炸
1982年10月 第一代
固体战略导弹 从渤海湾
跃出海面 如蛟龙腾空
啊 一次次激动人心的发射
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景
它以震撼山岳的吼声
向全世界庄严证明
从零起步
从一穷二白出征
我们这个伟大的中华民族
面对任何艰难险阻
和冷嘲热讽 只要
坚定目标 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自力更生
伟大复兴的梦想
就一定可以实现
两弹一星精神
必将指引我们
从胜利走向胜利
从成功走向成功
未来 属于我们
未来 就在我们的手中
就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