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精彩内容推荐

扔掉的塑料正在重回肠胃,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吃塑料”!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研究报告曾指出,全球人均每周摄入5克“微塑料”,相当于吃了一张信用卡。

  一年当中,全球人均摄入的“微塑料”多达250克,即半斤。这么算,十年摄入的就是5斤!

  什么是“微塑料”?

  就是微小的塑料颗粒,粒径最多不超过5毫米,有的达到微米、纳米级,肉眼看不到。

  丢弃的塑料瓶,回到我们胃里

  微塑料从哪来?大多是塑料垃圾。

  用过即弃的塑料瓶、塑料袋、塑料吸管,或是被冲到江河里,或是被埋在地下,经过长期日晒、海浪拍打或风化,就会逐渐破裂,成为碎片。

  化纤衣服的纤维,每次被清洗都会大量脱落,还有牙膏、洗面奶里的磨砂颗粒,也会随着下水道,被排入海里,四处游荡。

  小鱼吃微塑料,大鱼吃小鱼,我们吃大鱼。微塑料便潜入我们体内。

  此外,塑料瓶、塑料外卖盒等,也可能释放微塑料颗粒,污染它们所装的食物、矿泉水。

  国外有研究证实,人们摄入了微塑料。

  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有研究人员指出,他们检测8位受试者的粪便,其中发现了微塑料,种类多达9种,其中包括食品包装用的聚丙烯。

  为管理塑料,我国做了什么?

  近年来,发达国家都在“限塑”:如美国,禁止在化妆品中添加微塑料,英国则开征塑料袋税。我国呢?

  ·1999年:禁止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生产与销售,2013年解禁。

  ·2007年:发布“限塑令”,零售场所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

  ·2017年:原环保部将“添加塑料微珠的化妆品和清洁用品”“塑料微珠添加剂”列入“高污染、高环境危险”产品名录。

塑料,吃塑料,塑料污染

  摄入微塑料,对人体有害吗?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曾指出,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饮用水中的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

  但这显然不足以让人心安。微塑料对人体的影响,还存在很多疑点,有待研究。

  比如,虽然部分微塑料会随着粪便排出,但是否还有少量微塑料,会残留、积聚在人体内,引起炎症等问题?

  部分塑料制品中,含有内分泌干扰物,如果它们长期存在于人体内,是否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

  微塑料可以携带细菌、病毒,吸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又是否对人体有害?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菊英指出:

  “其潜在的影响不容小视,因为微塑料是小于5毫米的颗粒,还可以继续分解,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

  连盐里都有塑料!怎么避?

  想完全避开微塑料,几乎不可能。

  如今,不仅全球大陆、海洋表层,连深海、极地、高原,也有微塑料的踪影。

  海洋里,塑料垃圾之多,足够堆成一座垃圾岛。众多鱼虾贝类,都可能以微塑料为食。

  我们天天都不能缺的盐、自来水,基本来自江河湖海,更不能幸免。

  土壤里的微塑料,可能进入植物根系、茎叶;甚至空气中,也可能弥漫着微塑料颗粒。

  不过,有些含微塑料的食物,并非不可或缺,少吃一些,或许可以减少微塑料摄入。

  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者,曾购买了15种食盐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所有样品均含有微塑料。

  其中,海盐所含的微塑料最多,达到每公斤550~681块微塑料,其次是湖盐,再次是井矿盐、岩盐。

  该校的李道季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研究的专家。他指出,对研究结果无须过分恐慌,一方面,按照人们的食盐量,摄入的微塑料并不多,另一方面,“微塑料同样可能存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食盐中”。

  双壳贝类中的贻贝,属于滤食性生物,会被动吸收海水中的污染物,被视作海洋污染物的指示生物。

  华东师范大学的一篇博士论文显示,对上海9种海产双壳类进行研究发现,其“体内均呈现出较高水平的微塑料污染”,微塑料数量达2.1~10.5个/克软组织。

  第二届全国环境(海洋)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上,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潘响亮汇报了一个实验——

  把刚做好的、滚烫的150多种食品,分别放到外卖塑料盒里 ,让食品与塑料盒接触一分钟左右,然后取出食品,称量各个外卖盒的重量。

  结果发现,外卖盒的质量大多都减少了1毫克以上。

  消失的重量去哪了?一个原因可能是,转移到食品中了。

  纽约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曾被世界卫生组织委托,购买了259瓶瓶装水进行检测。这些瓶装水来自不同国家的11个品牌。

  结果显示,九成瓶装水中含有微塑料。其中,最常见的塑料类型是聚丙烯,其广泛用于包装、服装等。

  过去,很多茶包是用纸张做的,但近年来,部分茶包特别是一些三角锥状的“丝质茶包”,用的是尼龙材质,也属于塑料。

  一项发表在美国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指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塑料茶包经热水浸泡后,可释放出100多亿颗微塑料。(编辑:凌茜雯)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亲爱的竹子小姐]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924_1056356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