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天气逐渐炎热,全国多地陆续出现高温天气。面对这种难熬的天气,我们先去看看古人们是如何度过的?他们都有哪些避暑方法 ,现代人是否可借鉴呢?中国科技馆“云享科学”活动“趣读华夏科技故事”首期节目和大家分享的话题就是“中国古人如何避暑”。
首先来说,古人居住的房子跟我们现在居住的砖瓦房,有很大的不同。古人的建筑是用木结构搭建而成的,夏天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建筑构件的改装,使整体建筑达到三面通风的效果。这个建筑构件就叫做“格扇”,它可以从建筑台基边缘一直顶到屋檐的下面,把斗拱遮住。格扇的使用非常灵活,冬天安装,夏天去除,是古人调节室内温度的重要手段,所以古建筑的室内温度,说不定比我们现在的空调房子还要凉爽。
(马麟绘《松阁游艇图卷》中夏日里的格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便是一些生活用具。其实古人的避暑用品跟我们现在很有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睡凉席,挂蚊帐,点蚊香等等,不过这些用品在古代的时候有它自己专用的名字,比如古人管凉席叫做“蕲箪”,管蚊帐叫做“葛幮”。与现在生活的最大不同,主要体现在凉枕的使用,凉枕的种类有很多,有竹质的竹枕,有石质的石枕,还有瓷质的瓷枕等等,尤其是瓷枕,有大量的存世实物,不仅器型多样,而且艺术风格也很独特,据说使用这种硬材质的枕头,不仅有消暑的功能,而且对颈椎还有一定的养护作用。
虽然扇子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使用,不过古人使用的扇子要比我们讲究得多。“团扇”是我们自己文化里土生土长的物件儿,而“折叠扇”则是由日本传到高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再由高丽传到我们国家的外来之物。所谓的讲究,主要是指扇骨的制作工艺和扇面的艺术装饰。在扇面上展现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是中国古人的雅趣追求,也是中国文人的艺术创举。而扇子作为消暑用具的最高技术成就,当属“风扇”的使用,不过古人的“风扇”可不是用电来驱动的,而是用水或者直接用手摇。风扇的结构也很简单,两根木柱支在地上,再在上面架上带有扇叶的转轴,用手摇动,或用水力驱动,就可以生风了。风扇的最大的缺点是有噪音,尤其是水力风扇,别看它是帝王将相的专属,实际上还不如寻常百姓扇底之风来得清爽。
(瓷枕.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期“趣读华夏科技故事”的内容分享就到这里啦。云端揽胜,乐享科学,敬请大家继续关注中国科技馆“云享科学”活动。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策划:李广进、李其康、王立强、张旖旎、张梓雍、王晰玉
撰稿:李广进
制作:李广进、李其康
审核:王紫色、袁辉
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览部(筹)供稿
(本文转载须经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览部(筹)许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