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兴钤
张兴钤,中共党员,1921年10月生于河北省武邑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家,两弹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教授、科技委顾问。系统地研究了在蠕变过程中纯铝及其二元单相合金的形变和断裂机构,尤其是晶粒间界行为。
将来学成后,要一起回国去,一起建设我们的新中国。
——张兴钤

1954年,被扣中国留美学生师昌绪(左一)、林正仙(左二)、张兴钤(左三)接受波士顿环球报记者访问时合影

1961年,张兴钤(左一)在北京钢铁学院指导金属物理教研组老师进行金属分析
1938年,张兴钤考取武汉大学矿冶系,刻苦学习钢铁冶炼知识,立志科技报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赴美留学,1949年在美国科士理工学院冶金系获硕士学位,195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

1952年,张兴钤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在美期间,张兴钤从事高温金属蠕变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果,在行业内声名鹊起,获得较高赞誉。然后,他心心念念的始终是大洋彼岸的祖国,科技报国是他矢志不渝的初衷。新中国成立后,张兴钤激动地对同学们说:“将来学成后,要一起回国去,一起建设我们的新中国。”

1949年张兴钤(右一)与中国留美学生讨论祖国形势会后合影
1952年,取得博士学位的张兴钤准备回国,导师的挽留、优厚的待遇未能动摇他的决心。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制造各种障碍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张兴钤等一批留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决心斗争一番。同年夏天,张兴钤、李恒德、师昌绪等人在梅德福湖畔组织了一次聚会,在聚会上大家对归国抗争达成共识:不能一声不响、无所作为,必须行动起来。

1951年夏天,张兴钤(左一)与留美中国学生在美国梅德福湖畔商讨回国大计
1953年,为了争取回国,在张兴钤等人的组织下,留学生们两次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了坚决要求回国、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1954年,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些信件成为了中国政府抗议美国无理扣押中国留学生的重要证据。张兴钤等人旋即又向美国总统致信要求回国,并将公开信送至各大报社发表,美国政府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消息传遍全世界。就这样,经过中国政府与美方多次谈判,美国政府终于解除了不准中国留学生回到新中国的禁令。

1954年8月14日,美国《华侨日报》载“中国留美学生函美总统要求准许离境返回祖国”
1955年,阔别八载的张兴钤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回国后,张兴钤应邀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投身到新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的筹建中,并与同事合作编写了我国金属物理专业最早的通用教材《金属及合金的力学性质》。1963年,张兴钤离开熟悉的单位和家人,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全心全力地投入到爆轰物理、放化测量、核试验、特殊材料冶金和加工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投入到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中。之后的数十年,张兴钤呕心沥血、不忘初心,为我国两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4年核工业部颁荣誉证书
资料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