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勇气的光芒。而孙家栋,用一生的坚守与拼搏,为中国卫星技术的腾飞铺就了坚实道路。
孙家栋
少年壮志,梦想启航的星辰微光
1929年,孙家栋出生于辽宁复县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在那个战火纷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求学之路布满荆棘。然而,生活的困苦并未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与过人的聪慧,他一路刻苦奋进,成功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他汲取着航空航天知识,那些复杂的公式、理论,在他眼中如同开启未来的密码。
毕业后,孙家栋怀着满腔热血投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开启了他的航天之旅。彼时的他,虽青涩稚嫩,却干劲十足,紧紧跟随前辈们投身导弹研制工作。面对一项项棘手的技术难题,他毫不退缩,常常为了解决一个关键环节,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反复地钻研、试验,迅速成长为团队中的技术骨干。
卫星拓荒,点亮苍穹的艰难征程
时光来到1967年,这一年,孙家栋迎来了他人生中最为艰巨的挑战——他临危受命,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技术基础薄弱,工业水平有限,外部又面临诸多压力,时间紧迫得如同上紧了的发条。但孙家栋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扛起重担。
他深知,这颗卫星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来对浩瀚宇宙的向往,承载着国家的荣誉与期望。为了攻克卫星自旋稳定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日夜查阅资料,反复论证方案,一次次推倒重来,终于找到最佳解决途径;面对地面测控难题,他四处奔走,联合各方力量,搭建起简陋却实用的测控网络;就连卫星上搭载的《东方红》音乐装置,看似简单,却也耗费了无数心血,只为确保那激昂的乐曲能在太空奏响。
1970年4月24日,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东方红一号”卫星划破天际,《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在那一刻,举国欢腾。它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太空探索的新纪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探索宇宙。
太空织梦,构建天地通联的卫星网络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只是一个开端,孙家栋敏锐地意识到,卫星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突破层面,更在于其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作用。
以通信卫星为例,当时中国广大偏远地区通信不畅,信息闭塞,严重制约发展。孙家栋决心改变这一现状,牵头投入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研发过程困难重重,信号传输衰减问题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前,轨道同步控制更是需要极高的精度。但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改进,终于成功发射系列通信卫星,偏远地区的人们第一次通过卫星信号与外界紧密相连,教育、医疗等资源得以更高效地输送。
与此同时,气象卫星、遥感卫星等实用卫星也在孙家栋的推动下逐一诞生。气象卫星让天气预报更加精准,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有力保障;遥感卫星则如同高悬天空的“千里眼”,助力国土资源监测智能化,为城市规划、资源勘探等领域提供海量精准数据,彻底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推动着国家大步向前发展。
不仅如此,孙家栋高瞻远瞩地提出卫星组网战略,致力于打造中国自主的卫星通信、导航网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已实现全球精准定位导航服务。从人们日常出行使用的手机导航,到交通运输、农林渔业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北斗系统无处不在,彰显着大国航天实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孙家栋早期的布局与耕耘。
探月逐光,迈向深空的无畏探索
已过古稀之年的孙家栋,本可功成身退,享受安逸晚年。但那颗探索未知的心从未停歇,当中国探月工程的号角吹响,他再次挺身而出,毅然扛起总设计师的重任。
工作中的孙家栋(左一)
探月工程起步阶段,软着陆技术是横在面前的一座大山,稍有不慎,探测器便会坠毁在月球表面;月面巡视更是难上加难,要让探测器在陌生、复杂且充满未知危险的月面环境下稳定运行、采集数据,挑战超乎想象;采样返回更是涉及诸多复杂工序,从采集样本到精准封装,再到安全返回地球,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然而,孙家栋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与卓越的领导才能,统筹各方资源,指导团队成员各个击破难题。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他与年轻的科研人员一同奋战在一线,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嫦娥”系列探测器一次次成功发射、精准着陆月面、稳定巡视探测、顺利采样返回,创造了中国深空探测的一个又一个辉煌。当看到“嫦娥”从月球带回珍贵样本的那一刻,孙家栋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那是梦想成真的喜悦,也是对他多年付出的最好慰藉。
传承薪火,航天精神的世代延续
孙家一生桃李满园,极为重视人才培养。在科研项目中,他总是大胆启用年轻人,为他们压担子、给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茁壮成长。他常说:“航天事业是一场接力赛,只有把接力棒稳稳地传给下一代,我们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
他身体力行,以亲身经历言传身教。年轻科研人员遇到难题时,他总是耐心指导,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见解;在团队士气低落时,他用自己乐观坚韧的精神鼓舞大家,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路上的必修课,只要坚持就能迎来曙光。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卫星领域专家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骨干脊梁。
孙家栋身上所蕴含的航天精神——热爱祖国、勇于攀登、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如同火炬一般,照亮了当代航天人前进的道路,也点燃了广大青少年心中的航天梦想。全国各地以孙家栋为榜样,广泛开展航天科普活动,孩子们在科技馆里感受卫星模型的魅力,在课堂上聆听航天故事,一颗颗热爱航天的种子就此播撒,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部分信息来源于:新华网、新华社、中国科学院、《国资报告》杂志等
(科学性审核:李良,中国空间学会科普与教育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