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一颗闪耀着中国智慧光芒的“明星”正以稳健的步伐书写着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篇章,它就是“天宫”空间站。自2022年底全面建成以来,“天宫”已经在太空中度过了两年的辉煌历程,期间它像一名“六边形战士”,在航天员驻留、任务执行和科学实验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六边形战士”成就满满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天宫”作为“六边形战士”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
成就一:航天员栖息地
“天宫”被航天员们亲切地称为“太空之家”,到目前为止,“天宫”已经接待了5个乘组,完成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累计进行10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开展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在天宫过春节
成就二:太空物流转运中心
除了为航天员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天宫”还是一个高效的“太空物流中心”。在过去两年间,它成功完成了4次载人飞行任务、3次货运补给和4次飞船返回任务,确保空间站内部物资的稳定供应。2024年10月,“天宫”为神舟十九号提供在轨支持。同年11月,“天宫”成功接收了由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从地面运送来的“快递”。
成就三:太空实验室的创新引擎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天宫”的核心使命之一是推动科学研究发展。在过去的两年里,“天宫”共实施了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涵盖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物理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例如,空间站上的水稻实验首次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证明了植物可以在极端环境中生长繁殖的可能性,为解决长期太空旅行中的食物供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空间站还开展了多项基础物理实验。如我国首次实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冷原子干涉陀螺技术,其相关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发展中国空间量子惯性传感技术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精度时间测量和引力波探测等前沿科学领域提供了重要数据。此外,冷原子干涉陀螺技术还可以用于改进全球定位系统(GPS),提高导航精度,甚至可能帮助科学家探测暗物质的存在。
创新技术为太空生活提供舒适保障
众所周知,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大不相同,为了让航天员能够在太空中享受“四季如春”的生活环境,“天宫”采用先进的热控系统。该系统由遍布整个空间站的流体回路组成,利用特殊液体在管路内的循环带走热量或传递热量,从而维持适宜的温度条件。即使是在地球轨道上面对昼夜温差极大的恶劣环境,这套“太空中央空调”也能确保空间站内始终保持恒定温度,为航天员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家。
空间站的热控系统
除了热控系统之外,“天宫”还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生活设施,让航天员在太空中也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太空种菜”项目,通过特殊的栽培技术和营养液配方,实现蔬菜的常态化种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航天员每天都能够吃到“太空蔬菜”。事实上,“太空种菜”是太空科研必备的工作之一,为科学家探究太空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因此,航天员品尝自己种的菜也是一次“保留节目”。
即便如此,“太空种菜”也丰富了航天员的饮食,照料蔬菜还可以缓解航天员的压力,舒缓心情。同时,空间站还配备了高效的水循环系统,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航天员的生活质量。
太空种菜
巡天探宇,永不止步
“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行,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的建成和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建造和运行空间站的国家。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也为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天宫”空间站计划在轨稳定运行10~15年,期间将继续开展上千项研究项目,涵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空间天文、空间地球科学等领域。通过这些研究,“天宫”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
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空间站,“天宫”始终致力于加强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我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共享科研资源和技术成果,鼓励各国科学家利用“天宫”平台开展合作研究。目前,已确定了一批来自国际上的项目陆续进入空间站开展实(试)验,实(试)验涉及空间天文学、物理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
“天宫”空间站自建成以来,在航天员驻留、任务执行和科学实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舒适的太空生活和高效的科研工作。作为太空中的“六边形战士”,“天宫”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也为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继续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未来,“天宫”将继续在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和国际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探索宇宙、利用太空资源作出更大贡献。
部分信息来源于科技日报、人民网、国家航天局、人民日报等
(科学性审核:周炳红,中国航天科普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