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科学实验柜:探索生命奥秘和太空生命保障系统的双翼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馆
    更新时间:
      在遥远的太空,有一个属于我们中国的神奇实验室——天宫空间站。2022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并与天宫空间站对接,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构造精密的科学实验柜,其中有两个与生命科学紧密相关的实验柜,那就是生命生态实验柜和生物技术实验柜。这两个实验柜约1.8米高、1.1米宽、0.8米深、总质量近半吨,航天员们借此完成了诸多探索生命奥秘的实验。
     探索生命奥秘的双翼:生命生态实验柜和生物技术实验柜

      航天员叶光富介绍问天实验舱
      生命生态实验柜主要由通用生物培养模块、小型通用生物培养模块、小型受控生命生态实验模块、小型离心机实验模块、微生物检测模块和舱内辐射环境测量模块构成。这些模块分别有实时调节温度、光照及湿度,培养微小生物的生态空间,进行1-2G重力模拟,检测微生物环境状况,检测空间站辐射水平等功能。生命生态实验柜的主要任务是在空间环境条件下以动、植物(线虫、果蝇、斑马鱼、藻类、拟南芥、水稻等)为对象,研究太空特殊环境(微重力、亚磁、辐射)对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命周期的影响及其特点与规律,为建立太空生命保障系统提供实验依据。
      通用生物培养模块
      生物技术实验柜主要由细胞组织实验模块、细胞组织检测与调控模块、蛋白质结晶分析模块和专用实验装置构成。这些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支持多类别生物样品实验,包括细胞组织培养、空间蛋白质结晶与分析等,以探索微重力环境下的生命科学问题,为航天医学及生命起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双剑合璧:为何需要两个生命科学实验柜?
      生命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系统。要全面理解太空环境(微重力,亚磁等)对生命的影响,就必须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深入探索。这就是“问天”实验舱需要同时配备生命生态实验柜和生物技术实验柜的原因。
      从上述两个生命科学实验柜的结构和功能模块介绍可知,生命生态实验柜是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出发,以生物个体为对象,开展生物的微重力效应和空间辐射效应研究。它就像一个“太空农场”,观察着植物、动物等生物在太空中的生长变化,揭示微重力和亚磁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和生命周期的影响。
      而生物技术实验柜则从微观角度出发,以生物组织、细胞和生化分子为对象,研究其在太空环境中的变化和结构特点。它就像一个“生命显微镜”,深入到生命的微观世界,探索生命的奥秘。
      由此可见,这两个生物实验柜,一宏一微,一外一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太空中的生命奥秘探索体系。
      探索无限:空间生命科学实验柜的应用前景
      随着生命生态实验柜和生物技术实验柜的投入使用,太空中的生命奥秘探索之旅正式开启,伴随着两个实验柜开展的多项前沿实验,我国空间生物学和航天医学研究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命生态实验柜中的水稻顺利交付实验科学家
      在生命生态实验柜里,科学家们种起了水稻,从种子发芽到结出新的种子,整个过程都在太空中顺利完成。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在太空种庄稼的希望,还为太空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外,科学家们用斑马鱼和金鱼藻做了一个小小的水生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在太空里稳稳地运行了43天,创造了在空间站培养水生生物的新纪录。这个尝试对我们以后在月球、火星上建基地,甚至去更远的星球探险都非常有帮助。
      更神奇的是,科学家们还研究了太空中的植物是怎么开花的。他们发现,在微重力环境下,植物的开花基因表达会有所不同,找到了控制这种变化的关键基因片段。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培育出更适合在太空生长的植物品种。
      同时,在另一个生物技术实验柜里,科学家们还做了很多其他有趣的研究。比如,首次实现人类干细胞的太空造血,这有助于寻求开发癌症、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脏病等疾病的疗法。首次实现了在微重力环境下小鼠骨骼肌细胞的在轨培养和分化,发现了细胞融合、肌管形成及细胞自噬规律。这项研究未来可通过特定药物、调整饮食结构等手段更好地保护航天员的骨骼健康,同时也为地面人群的肌肉萎缩等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生命科学实验柜都采用了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设计理念。航天员只需将实验样品装载到实验模块中,启动装置,就可以开展复杂的生命科学实验。这种设计不仅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也为科学家们在太空开展许多复杂的生命科学实验提供了技术支持。
      生命生态实验柜和生物技术实验柜在太空中的成功部署,标志着我国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两个实验柜的协同工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分子层面的全面视角,还通过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效率与精度。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能揭示更多关于生命起源、太空环境对生命影响等关键问题的答案,为人类的太空探索与生命科学研究开辟新的篇章。
      部分信息来源于:澎湃新闻、上观新闻等
    (科学性审核:郭红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
    本文来自: 中国科学技术馆

    责任编辑:刘海华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