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简介
南极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战略价值,吸引了众多国家政府组织的考察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已经有18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140多个考察站,却没有中国人的身影。1984年第一次南极科考开启了中国人独立探索极地的伟大征程。
1985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成,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成功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科考领域的空白。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陆续建造成功,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目前选址区域位于罗斯海特拉诺湾的难言岛,正在建造中。
在左侧图文版中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在南极建造的南极考察站位置,展柜中陈列的是在南极采集到的岩石标本。
我们要想进入真正的极地,最大的障碍是常年不化的海冰,船舶自身必须具有较好的破冰能力,中国的第三代极地考察船——雪龙号的发展正是沿着提高破冰能力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这件展品通过营造南极冰川的环境氛围,带大家感受南极冰天雪地的环境;大家可以通过雪龙号半剖模型与显示屏的互动,了解破冰船在工作时遇到不同情况下的几种破冰模式和它们的区别。连续式破冰适用于冰层不高于1.5米厚的时候,主要依靠船头螺旋桨的力量和船头将冰面劈开撞碎;冲撞式破冰则多用于冰层较厚的情况,破冰船倒退一段距离后再次开足马力冲上冰层进行多次破冰;重力式破冰则利用船体重力和压载水的调节,使破冰船冲上冰层将冰压碎。
大家通过中间图文版可以了解南极精神。
1979年12月,张青松被委以重任,去往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科考站考察访问,成为首次登陆南极大陆进行考察的中国科学家,拉开了中国矢志不渝探索和认识南极的序幕。
1984年12月,张青松以中国南极考察队副队长的身份,第3次登上了南极大陆,这一次他作为中国自己科考队的成员赶赴南极,完成中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的建设任务。48岁的张青松在建设长城站的一次码头抢险中,意外受伤,需静卧修养两周。建站关键时刻,分秒必争,他3天后就又投入了战斗。中国科考队顶风冒雪、日夜奋战,仅用27天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创造了南极考察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华儿女用热血和汗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铸就了极为宝贵的南极精神——“爱国、求实、创新、拼搏”。
大家在右侧图文版看到的是雪龙2号。
雪龙号历经数次改造,在科考调查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极地科考一直单船作业,雪龙号已运行20 多年,老“雪龙”已然不能满足我国极地科考的艰巨任务。雪龙2号应运而生。作为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与雪龙号携手“双龙探极”,结束了我国长期单船开展极地考察的历史,揭开中国南极科考新的一页。
(结合图文版介绍雪龙2号的先进技术)1.“雪龙2”号具有双向破冰能力。作为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最大特点是结构强度满足PC3要求,双向破冰,并且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可实现冰区快速掉头。2.“雪龙2”号配备了两套动力定位系统。通过船上的电力推进器、舵、艏艉侧推协调配合,船艏根据海上风向和海水流向选择合适角度,使船体“稳如泰山”。3.船内通海的方形月池系统,更可确保“雪龙2”号可以在海冰密集海域或恶劣海况下作业,极大提升了在极地冰区的作业能力。4.科学考察装备上,“雪龙2”号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方便科研人员在船上开展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基础综合调查观测,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海底地形、生物资源调查。
知识链接:
展品视频
展品漫画
数字看展品
相关展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