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简介
1980年5月18日,东风五号导弹首次全射程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第一代洲际导弹,它打破了超级大国对洲际战略核武器的长期垄断,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基石。直到今天东风五号导弹仍是中国战略核威慑的中坚力量。
为什么要研发东风五号导弹?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对于中国来讲,始终处于他们的打击范围内。虽然中国在随后的时间里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但是如果没有强大的运载工具,也就无法充分地发挥原子弹的战略作用。洲际弹道导弹拥有全球覆盖的打击能力,较空中投射方式有明显优势。为了提高中国的战略防御能力,1965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导弹,编号命名为“东风五号”。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按比例缩小后的东风五号导弹模型,东风五号为液体两级导弹,全长32.6m,最大直径3.35m,起飞重量188吨,最大射程12000公里。它的两级推进剂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它的箱体采用高强度铝铜合金,“大脑”采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眼睛”采用惯导平台。有了电液伺服机构,它可以摆动大推力发动机,强有力地改变飞行方向。大家也可以通过平板了解东风五号导弹内部的大致结构以及通过点击屏幕相应按钮观看导弹发射演示视频。
展品右侧图文版介绍的是东风五号总设计师屠守锷。
1971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枚东风五号导弹点火发射,由于二级发动机提前关机造成导弹没有落在目标区域,此后的两次导弹发射试验也均未成功。总设计师屠守锷带领科研人员对技术方案和各系统设计进行了彻底改动,导弹试制和试验中的技术问题被逐一解决,为全程试验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1980年早春,屠守锷率领试验队进入了寒气逼人的茫茫戈壁。为了确保发射成功,年过花甲的他不顾连日劳累,一鼓作气爬上了发射架,反复检查导弹上的零部件。他很清楚,哪怕一个小小的焊点有毛病,都会给试验带来灭顶之灾。5月18日凌晨2时,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他信心满满地在最后一张命令单上写上了“可以发射”四个大字,并且庄严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10时整,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在响彻大地的轰鸣声中,伴随着耀眼的白色火焰腾空而起,历经30 分钟,跨越半个地球,穿越6 个时区,飞跃8000 公里,准确命中南太平洋落弹点。
知识链接:
展品视频
展品漫画
数字看展品
相关展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