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简介
首先带领大家了解一下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如何解决人的第一要务——吃与穿?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及经济封锁,加上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毛泽东曾这样描述边区的困境:“……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
面对如此严峻局面,毛泽东在1939年2月的延安干部生产动员大会上摆了三条路:“第一不干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第二不愿解散又无办法,大家等着饿死;第三,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共渡难关。”这风趣的话语让人们对解决经济困难豁然开朗,于是大生产运动在以延安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各个根据地和大后方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在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身体力行,亲自参加挖地、种菜、捡粪、纺线等劳动。他们的榜样,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劳动热情:
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垦了一块长方形的地,种蔬菜。
年过五旬的朱德在王家坪开垦了三亩菜地,还带头拾粪,一有空闲时间,就走进菜园里劳动。
周恩来和任弼时不顾工作繁忙,坚持在空闲时间积极纺线,并在纺线比赛大会上被评为纺线英雄。
展柜中展示了《解放日报》关于延安时期党领导下的科技政策和科技成果的报道。
1938年10月以后,在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经济封锁以及连年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军队供给几乎陷入绝境,困难到如毛主席所说“几乎没有衣穿”。
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了保障延安军民穿衣,上到中央领导、下至普通家属,每人都承担了一定的纺纱任务。同时为了提高纺纱效率,1944年,中央农委组织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将普通纺车改造成加速轮纺车。那时候在延安,纺车就是战斗的武器。大家用自纺的纱,织成布,做军装,做鞋袜,上前线,打敌人。
为解决边区人民群众“穿”的问题,中共中央号召干部群众纺线。1944年,为了解决延安土制纺车轮小、摇起来沉、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中央决定召集技术能手,共同研究技术改革,创造了一种“加速轮”纺车,旧纺车每一条线要摇三至五周,线要拉的很慢,这种纺车只摇两周或周半就行,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展项:军民有衣穿
展品通过普通纺车和加速轮纺车两种模型,结合背景图文与正面和右侧的图文,设计了陕北窑洞的情境,让观众了解陕甘宁边区在被日寇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封锁的困难时期,利用科技在大生产运动中提高生产效率的故事。
知识链接:
展品视频
展品漫画
数字看展品
相关展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