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展品是中国古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提花机,提花的工艺方法源于原始腰机挑花,汉代时这种工艺方法已经用于斜织机和水平织机。通常采用一蹑(脚踏板)控制一综(吊起经线的装置)来织制花纹,为了织出花纹,就要增加综框的数目,两片综框只能织出平纹组织,3—4片综框能织出斜纹组织,5片以上的综框才能织出缎纹组织。因此,要织复杂的、花形循环较大的花,必须把经纱分成更多的组,于是,多综多蹑的花机逐步形成。但是同时综和蹑的增多,必然导致织造工序繁琐,降低生产效率,直到三国时期马均改进了提花技术,采用束综提花的方法,即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效率。
现在各位观众看到的是大花楼提花机的模型,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坐在三尺高花楼上的为挽花工,他口中唱着按花程序编成的口诀,同时用手提拉花束综,坐在下面的织工则协同动作,一来一往穿梭打纬,织出飞禽走兽、人物花卉等复杂的花纹。提花技术中最难掌握的是把预想的图案重现在织物上的花本技术。花本就是指按照设计好的图案,使成千上万根经线有规律地交互上下提综,几十种纬线有次序地横穿排列,做成一整套花纹记忆装置。花本结好,就可以上机织造。挽花工和织工互相配合,根据花本的变化,一根线一根线地向前织,就可以织出绚丽的花纹来。
汉代的花楼式束综提花机,经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改进,到了宋代更为完善,并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1801年,法国人贾卡(Jacquard)在中国束综提花机的基础上发明了新一代提花机,用穿孔纹版代替花版,从而使丝织提花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并逐步走向电脑自动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