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719_919961_taonews.html
不同的鸟爪
分享到:
展品简介

  本展项由图文板及设置三个鸟爪(鸭、鹰、啄木鸟)互动模型的操作台构成。图文板上整体介绍生命运动的规律,涉及生命个体的生存和遗传,以及生物演化、生态系统等;通过操作台观察体验不同鸟爪的功能特性。 

  根据达尔文的思想,“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地球上的各类物种,为适应生存所需不断演化,形成了今天所见的物种多样性。本展项中不同的鸟爪,虽然属于同源器官,却具有明显的形态和功能差异,就是鸟类为适应各自生存环境,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结果。 

  --鹰爪粗壮有力并有明显的钩形趾,更适合捕食抓握。 

  --鸭子的脚掌生有宽大的蹼,方便在游泳时划水。 

  --啄木鸟脚爪的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配合尾巴的支撑,使拙慕年可以稳定地站在树干上。 

  知识拓展:生命的规律 

  从分类入手 

  如同认识物质世界一样,人类对生命规律的探索,同样伴随分门别类的归纳过程。在西方,对生物的研究曾长期从属于博物学。18世纪,林奈提出界、门、纲、目、属、种的生物分类法以及“双名命名法”,至今仍为人们采用。 

  对个体的探索 

  16世纪,解剖学在欧洲获得发展。17世纪,显微镜催生了细胞学说。从17世纪开始,人们尝试从物理和化学角度解读生命,这些发现证明,与非生物一样,在生命体上也存在着结构与性质的统一。19世纪,孟德尔依靠大量实验和归纳,开启了遗传规律的探索之路。20世纪,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生化层面揭开了遗传的奥秘。如今,人类已经能够利用遗传规律,通过基因编辑直接干预生物遗传过程。 

  对整体的思考 

  在研究个体生命的同时,人类也在关注生命群体体现出的规律。早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就提到过三叶草、野蜂、田鼠、猫构成的系统。随着对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人类得以从中反思自身行为及存续问题。此外,生态系统也是催生混沌学的研究领域之一。 

   

展品视频
展品漫画
数字看展品
相关展品
©2011-2019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