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铮
一、引言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系统性思想理论,并确立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新时代,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新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的“进化速度”不断超越人们的想象。在科技齿轮高速转动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与艺术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被托举到了新的高度,科技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碰撞在世界上各个角落频频发生,逐渐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文化输出赛道。这条赛道每天都乐此不疲地抛出新命题,并收获不少令人欣喜的答案。当中国科技馆拿到了包含AI、艺术、文化、科普几乎全品类关键词的开放命题,团队用一场“另类”的音乐会提交了自己的第一份答卷。

二、AI音乐会:从想法到实现
2024年被业内称为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中文全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元年,AI与音乐的碰撞也迎来一轮爆发,Suno、Udio、天工AI等新一代音乐人工智能工具陆续出现,让大众逐渐看到了AI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以及音乐疗愈等方面的更多可能性和越来越多的突破性应用,音乐人工智能的概念开始出圈,人们开始意识到AI除了可以学习数据、研究算法、做智能客服、个性化推荐,原来还可以进行艺术创作,AIGC技术的应用边界再次被扩大。
这给了中国科技馆网络科普团队一丝灵感和启发:跨界?破圈?融合?传播?AI与音乐的结合不就是最理想的素材吗?当AI已实实在在切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关于AI的一切都可能成为网络传播的爆点。
作为科普界的国家队,中国科技馆一直在探索如何发挥国家馆旗舰功能,引领科普创新和科学传播。新技术的全面爆发鞭策团队不断探索新的产品形态,当AI被人们熟知,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AI快速迭代更新的形势下,将这项技术以一个合适的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AI的表现令人震撼,但它更多时候又像是一个学龄期的少年,颇具争议性。然而它好学且开放,与自由的艺术相结合,也许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同时,AI与音乐艺术的联结本身就具有极佳的科普属性,是科学与文化融合传播中非常理想的接洽点,“AI音乐会”这一选题就此诞生。
从选题到落地,中间历经了所有策划团队都必须要经历的方案被不断推倒重来的打磨细化过程,但团队也在其中迸发出诸多不可多得的灵感,收获了全国科技馆体系多家场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30余家机构的百余位学生和社会人士的鼎力支持。最终将业界(指科普界/科技馆界)首场AI音乐会搬上荧屏,团队将其赋名为“未来之声-AIGC音乐科技之夜”,于2024年9月20日全网直播,总观看量达到208.5万,新浪微博主话题热度突破774.1万,并于次日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榜。
AI音乐会围绕科创(科技创新)、文创(文化创意)、社创(社会创新)的理念设计,以“星际启航”“时光织梦”“心灵家园”“未来交响”和“星际回声”5个篇章徐徐展开,以音乐为媒介将科技含量和文化叙事深度链接,科学精神、文化传承、创新思维在不同层面得以阐释,生动诠释了大科普理念。音乐会的“AI含量”体现在节目创作过程中,整场活动的17个节目包括由AI参与创作编曲为基础的原创歌曲的演奏、舞蹈和实验表演,由AI辅助动画生成的宣传片,以及现场表演与AI生成的多人虚拟合唱视频相结合的音乐表演。

三、AI音乐会大流量的“三意”“四度”与“人和”
“未来之声-AIGC音乐科技之夜”活动是中国科技馆在科普创新道路上的一次成功尝试,虽有其独到性,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我们将其归纳为“三意”“四度”和“人和”的力量。
策划的“三意”——大流量的先天优势
“内容诚可贵,策划价更高”,网络传播时代,好的策划就成功了一半,这是大流量的先天优势。而“三意”指的就是策划的立意、创意和意义,以此为基础来思考策划方案。
立意即站位。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服务大局,题才能立得住、正能量才能传得远。聚焦本次AI音乐会,其立意并非仅是对AI音乐本身的传播与展示,也不是纯粹的AI技术的科普,而是站在国家馆的层面,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所做出思考和探索。文化的内涵深刻、内容广泛,科学文化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利用前沿技术进行科学文化的科普化表达,主动利用自身优势,将国际通用的“技术语言”结合本国文化特色,通过艺术化的方式立体展示中国科普软实力,是中国科技馆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的积极努力。

创意是策划的灵魂,策划本身就是创意不断产生的过程。形器不存,方寸海纳。对于AI音乐会来说,创意的灵感在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中都得到了极大释放。从主题来说,在科技馆里办一场音乐会,本身就极具创意:科技馆里不是只有展览和展品,音乐会也并非只能在音乐厅演出,这样的跨界和破圈让公众充满了好奇和想象:科技馆里的音乐会究竟是什么样子?AI音乐会和传统音乐会有哪些不同?因此,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是策划的重中之重,虽然称之为“音乐会”,但因为有了AI的加持,表演内容和形式早已超出传统音乐会许多,新技术、科学、艺术、文化、传统、创新等主题词被吸纳汇入,因此我们在其中看到了AI交响乐、AI音乐诗画、AI文生音画、科学实验表演、虚拟合唱团线上联动……看到了目前技术条件下AIGC技术的能力和潜力,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技术辅助下的更生动表达,也看到了属于科技馆的故事和科技馆人的传承。AI音乐会的完美亮相只是整场活动的最终结果,而非策划内容全部,实际上,本次活动的策划采用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活动前期,中国科技馆联合网易新闻发起“未来之声---2024科技与艺术的交响AI音乐会”AI音乐创作大赛,面向全球音乐及AI爱好者征集AI音乐歌曲作品,为AI音乐会筹集专业人士创作的AI音乐作品;第二步,活动中期,中国科技馆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主办“AIGC+超媒介叙事”未来媒介创客营,主题设立为“AI工具加持下科技和艺术携手共创的深度尝试”,邀请来自中南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以及音乐制作人、数字艺术家等多领域专家,面向全国高校的40余名营员和全国科技馆体系21家场馆及相关机构的百余名业界同仁开展培训,使真正的大多数普通人,即非专业人员深度参与到AIGC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来,将AIGC众创具象化,并进一步为AI音乐会积累素材;在前两个步骤的实践中,大家的AI意识和艺术素养不断提升,联合了包括国家大剧院在内的多家单位,共同在音乐会策划、节目编排、舞台效果等方面频频加力,最终以最大的诚意打造出具有业界标杆意义的AI音乐会。
意义包括两方面:来自他人的评价和自己设立的价值导向。来自他人的评价不受个人意愿控制,但自己期望活动/作品实现什么价值、达到什么目标,则是策划时就应考虑的问题,即活动的意义。就本次AI音乐会而言,团队在策划之初就已明确三个主要价值目标:一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寻找一种新的科学文化传播路径,通过AI音乐会这种形式,对科学文化融合传播进行一次探索实践。利用AI技术,传播科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文化发展优势,实现科学与文化的双向奔赴。二是对科普理念的变革和突破,AI的快速发展使科学界已经认同了AI for science这个说法,我们所做的是以科技馆的立场,对AI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做出创新性示范,通过科技馆将新技术转化成社会公众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语言、产品,引导社会公众来真正地理解科学,不单是理解某个知识点,而是理解当今科学的社会功能,其对我们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同时引导科学界、科普界、艺术界跨界破圈、联动共创,发挥科技馆体系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三是通过活动为营造“全民共享科学”的正能量氛围添砖加瓦,这些非专业人士创作的AI音乐作品,用非语言的形式向公众传递着“AI不是贵族商品,人人皆可触达”的价值理念,让公众感受到技术的赋能,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实现的终究是人的价值。

大流量的后天土壤:内容的“四度”
在好策划的基础上,活动内容的质量依然是决定传播广度的关键因素,这是大流量的后天发酵土壤。而“四度”指的就是内容具有温度、热度、态度和高度。
温度即内容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聚焦AI音乐会,虽然这是一场以新技术为主要特色的晚会,但并非是高科技秀场般的炫技,也绝非只有华丽的舞台艺术。在每一个作品背后,都是对人、对物、对文化和科学家精神的回望与致敬。通过AIGC工具创作的音乐作品《黄土之恋》讲述了中国科技馆首任馆长刘东生院士的感人故事,深厚的家国情怀、崇高的个人品质、卓越的科研成就,通过这部作品生动呈现,不仅连接了一代代科技馆人的共同梦想,也鼓舞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高峰。压轴节目《未来交响·五行》是首部人机共创的古琴与电子交响乐协奏,以中国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理念为核心,通过多元的创作技术和恢弘的古琴演奏,对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系统科学观进行了创新性展示,艺术化表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思想。在向中华传统文化致敬的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重焕光彩的可能。
热度是公众关注度的最直观体现。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已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形成势不可挡的技术浪潮,AI的热度早已从科技界广泛辐射至社会的各个群体,大家都在关注AI又“进步”了多少,能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什么帮助,有朝一日会不会“抢”了自己手中的饭碗?……这些关注、期待、恐慌,在社交媒体平台投射出极高的热度,仅新浪微博单平台的#AI#话题下就有93.7万讨论和7.9亿阅读。因此,一场线上音乐会能够吸引上百万人观看,AI之名功不可没,它使活动本身具有话题性、吸引度和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为热度的持续升温汇聚了不少人气。据团队统计,该活动的传播热度从8月开始,在9月活动当月达到最高,持续的话题热度也是该活动受到广泛关注的有利因素。

有态度的内容是鲜活且立体的。态度的表达并不总是犀利亮剑式的点评,一部作品、一场活动也有足以向公众表明态度的空间,公众能够从有态度的内容中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用情。就像AI音乐会能够落地举办,本身就已说明主办方的一种态度——迎潮流而上,积极识变、应变、求变。AI并不是完美的,技术的发展也总是进行时,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去尝试做一点新东西,寻找一些突破口。通过AI与音乐的结合,放大到科学与艺术、科技与文化的交叉融合,进而为大科普理念下的科普事业创新发展寻找新的契机。同时,活动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公众得以观察到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艺术家、科普工作者在面对AI这一新事物时的态度和改变,通过具体的作品、丰富的形式来传递人的精神和思想。
高度是内容经时间检验后超越竞品的关键。从PGC到UGC再到AIGC,内容创作模式在不断变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在互联网上每一秒都有上亿内容涌现,昙花一现式的爆点内容也频频出现,但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终究是那些能够影响更深更远的事物。站在国家馆的角度,我们要有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担当,因此需要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内容创作。变革时代,中国科技馆希望通过这样一场活动,找到一种“博物致知”的科学叙事方式,通过自身跨界的优势,对技术、文化等做出创造性的转化与传播,与时代对话、与未来对话。
大流量的“人和”因素:善于借力,实现共赢
“借力者明,借智者宏,借势者成。”本次“未来之声-AIGC音乐科技之夜”的成功举办,有赖于相对完善的组织机制和传播策略。总体原则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多方协同,共同推进。
号召多元主体参与。在整个活动策划和实施过程中,多方力量的加入为活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中国科技馆充分发挥全国科技馆体系龙头作用,带动全国各地科技馆参与节目创作和活动宣传,共创共享活动成果。同时邀请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机构、网络平台、艺术团体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广泛参与,汇聚了诸多顶尖音乐制作人、业界大咖、媒介学者和数字艺术家们,他们不仅为活动贡献了丰富的智力支持,也在各自领域为活动积极发声,形成了良好的传播生态圈。
活动运营全过程开展。运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它既需要统筹规划又需要实时落地,既要有充足的内容资源储备也要有热点追踪生产能力。内容生产方面,团队在策划伊始就将科学家精神、科学文化、AI、AIGC、音乐艺术定为活动宣传主题词,围绕其开展内容创作,以保证网络宣传端的持续输出;同时,在活动开展的几个重大节点,如AI作品征集、AIGC创客营、AI音乐会等的前、中、后期,提前进行针对性策划,在有效时点进行递进式宣传推广,将活动宣传落在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最终实现运营链条的闭环。
平台大咖联动发力。一方面积极调动网络意见领袖的号召力,以点带面,在垂直领域进行精准化宣传,如邀请AI领域社群大咖围绕AI与音乐、AI与科普等主题开展知识分享,深挖技术知识,通过动态发布、科普解读、网络直播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宣传;另一方面聚焦重点平台进行引流式推广。联合网易、爱奇艺、新浪微博等大流量平台共同开展预热宣传、作品征集、推广运营等多样化活动,为AI音乐会的顺利举办奠定网络传播基础。
多媒体传播渠道扩大发声。充分发挥媒体传播优势和新媒体矩阵辐射能量,动员各大媒体渠道联合发力,通过数字报刊、电视媒体、网络平台等多渠道发声,相关活动信息在官方媒体、自媒体端、资讯平台均有推送,累计传播文章超600篇,中国教育电视台、焦点访谈等多家媒体栏目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AI音乐会已落下帷幕,科学文化传播之路仍在继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会继续努力。
本文来自:中国科学技术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