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科普的人文之美
2012-07-27 17:17:38在儒勒·凡尔纳的笔下,通过火山口可以进入地球内部,而且,在地球深处又有已经灭绝的史前动物在生活着。在高士其的笔下,主人公菌儿是千千万万细菌中的一员,它时而在呼吸道里探险,时而在肠腔里开会。在叶永烈的笔下,小灵通漫游在未来的科学幻境中……提到用文学来表现科学,经典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
科学,只要一遇到文学,立刻就变得鲜活了许多。这,似乎也是一个不变的定律。如果没有文学的描述,生动的引导,科学总是会显得有点面目可憎,与读者保持着深深的距离。但是,经过文学化的加工和描摹,科学变得“就那么回事儿”!
近年来,一些引进版的图书向我们展示了以图画、趣味的语言、文学的故事来做包装的精品科普图书。同时,业界的少儿科普杂志也开始注重起了文学性,纷纷开始讲起了故事。
而要讲好故事,似乎并不容易。稍有偏差,或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或是形式与内容剥离,或是干脆成了一篇小说。种种现象,皆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便是形式的文学化,也要注重情节的铺陈与科学的巧妙结合,也应注意从少儿的心理出发。若文学笔法过于浅显,则被读者视为“弱智”。若故事过于繁琐曲折,则让读者忽视了对科学信息的获取,一门心思去琢磨情节去了。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刊《小探索者》在这方面可谓做了一个典范。几个栏目均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悦读的快乐”。
“探索”栏目以主题人物和科幻故事为引子,每期推出一个重磅话题,用科学知识解读、推测世界上的未接之谜,赚足了读者的好奇心。“科学异想站”栏目推出的异想话题天马行空,让读者爱不释手——如果养一只恐龙做宠物会怎样?如果我们的皮肤是透明的会怎样?
“非常科学”栏目以全景跨栏的大插图,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视觉游历乐趣,带读者到世界上最神奇的地方去。“动感特区”栏目用动画电影讲科学,视角新颖,画面感强。“名著中的科学”为读者精选最值得阅读的少儿名著,并引导读者在阅读名著时了解科学。再加上精选的科学漫画连载,让读者过足了阅读的瘾,让他们从阅读出发,爱上了科学。
这份杂志让读者记住了探索中的主题人物和他们所经历的神奇故事,也让读者记住了那个四个页面通版的大拉页图片。更让读者喜欢上了幻想,他们会说“我想养一只霸王龙,可以给我做保镖。我想养一只翼龙,可以带我去飞翔……”无论是少儿科普杂志,还是少儿科普图书,都应该具有一种人文的美。这种人文的美,像一抹抱毯,将科学柔和的包裹起来;这种人文的美,具有一种磁力,让读者深深地“陷入其中”。
而一份少儿刊物,只有让读者乐于去亲近,才能实现引导孩子去探索科学的愿望。先文学,后科学,注定将是少儿科普不可逆转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