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坚盾遇到利矛——新威驰Vs Mazda2劲翔
2009-10-20 10:09:06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有时会让人们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譬如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德系车无论身价高低,必然是扎实稳健的;而美国车即使再豪华高端,也肯定会露出几处粗枝大叶的破绽,至于日系车,善于把握市场风向,迎合大众消费心理才是他们的强项。但当你仔细将新威驰和Mazda2劲翔打量一番后,会发现这种看似浓缩的概括并不一定都能站得住脚,不仅锋芒毕露的Mazda2劲翔能够轻易将我们的老观念推翻,就连一向恪守成规的丰田也有了新变化,新威驰骨子里的精神与上一代已是大不相同了。
谁是坚盾?谁是利矛?外观一看便知
虽然同属日系,但撮合新威驰与劲翔第一次谋面的却是中国市场。基于对市场的理解,日系厂商似乎有了一个共识,即便是A0级别,三厢在中国的作用也是不可限量的。因此,当初丰田选择了威驰作为逐鹿中国市场的排头兵,甚至就连大名鼎鼎的Yaris也没能在内部竞争中胜出。而马自达2虽然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但之前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本土,都是用两厢车打天下,只有面对中国市场时,马自达才用心良苦的打造出这款三厢版的Mazda2劲翔,目的也是投其所好,尽快打开市场。
两厢改三厢的例子在中国市场绝不算少,不过真正能够大红大紫的很少,在这方面丰田的经验值得其他厂商学习。NBC虽然只是一个小型车的平台,但设计者并没有半点偷懒,如果你对汽车的认识并不深入,单凭外表,甚至有可能看不出新威驰与Yaris的关系,两者不但在车头格栅、大灯等细节上差别明显,而且新威驰的设计者十分注重外观的协调比例,B柱之后基本都是重新设计的,三厢版还有效降低了车身高度。可以说在两厢改三厢的问题上,新威驰是处理最出色的一个,但如果硬要挑些不足出来,我倒是认为在小型车都极力彰显年轻化的今天,过多的圆润线条还是会令新威驰显得保守有余,锐气不足,外形没能跳离丰田的传统套路。
虽然马自达的三分之一股份是由福特所掌控,但产品的特点上,马自达却显得很执着,无论哪个级别的产品,都不会忘记展示活力。早一步上市的两厢版马自达2有着锐利的大灯和极富立体感的棱线,很好的体现了A0级小车应有的激情,不过想在这款活力小车的基础上打造一款三厢版也并不容易。在劲翔的技术讲解会上,马自达的设计师曾向我们展示过5种设计方案,最终的方案是经过反复调研而定的,尾厢短小精悍,尾灯也很耐看,只是前低后高的腰线延续到了车尾这里,还是显得有点“翘”过了头,需要适应。
“简酷”的新威驰车内很贴心,但能凸显出性价比优势的却是劲翔
小车同样也能有大空间,在此方面这两款车型都是楷模,不过新威驰毕竟是NBC平台上的第三代产品,经验也更为老到。新威驰的轴距比它的两厢兄弟长了
劲翔设计有开口的手套箱很有新意,无需打开就能取放杂志,中控台也很特别,T字型的方式看着颇有些MPV的味道,但在功能性上,劲翔表现得更像是一款欧系车,非常直白,例如前排座椅之间有一个宽大的托盘,随便你搁置任何东西。相比之下,新威驰在便利性设计上花费的心思更多,例如杯托被特意安排在空调出风口旁,而设置在方向盘下、中控台两侧以及中央扶手箱内等处的储物格也都尽显方便,后排还为安装儿童安全座椅留有了锁扣。
受成本的制约,小车在材质的选择和装备上肯定不会拼尽全力,但新威驰的“简酷”风格还是难免让我惊讶了一下。记得上一代威驰问世之初,丰田有意将其打造成为小车精品,高端车型不但有木纹饰板、真皮座椅配合,甚至还装备了当时极为少见的车载导航系统。而在产品线中有了卡罗拉之后,威驰系列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新威驰的任务就是守住低端,因此配置思路也有了大的转变。全系座椅都采用织物面料,即便是这款顶配的天窗版也不例外,手中的三辐方向盘也毫不掩饰其塑料质地,在车内其他地方你也找不到惊喜,没有自动空调,没有侧气囊与侧气帘,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带有自动折叠功能的外侧后视镜,多少为这款顶配车型挣回了一点面子。坦率的说,相对于并不低廉的价格,新威驰顶配车型的配置实在是不够抢眼,但丰田的销售重点肯定也不会在它身上,更为实惠的GL-i才是
在装备较量中胜出的反倒是身价更为平易近人的劲翔,尽管两者间有着一万余元的差价,但真皮座椅,带有音响系统控制键的真皮方向盘,AUX音频接口和无钥匙起动系统都能在劲翔尊贵型的车内找到。与新威驰的配置思路不同,劲翔各款的“单兵作战”能力更强,尽管尊贵型的身价要比后面的豪华型高出7 000元,但凭借配置上的优势,顶配车型还是有着不小的诱惑力。
排量升级的新威驰力图摆脱操控中庸的老印象,而年轻的劲翔能让人清晰体会到A0级小车的活力
之前A0级车型比拼的重点都集中在了空间与配置,受排量的制约,对动力性与操控性的要求只能是退而求其次,但那些生性好动的朋友也不要立刻兴趣全无,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A0级小车的动力性能也已是今非昔比了。
丰田车虽然一向操作轻便,但并不丰富的运动因子有时却会让人打不起精神,即便是高端的雷克萨斯也是如此,而定位于经济型轿车的新威驰这次却希望有所改进。首先是发动机排量增大,虽然目前北美市场的Yaris Sedan还在继续沿用老款威驰的
与上一代产品相比,新威驰前悬架中的主销后倾角被加大,后悬架中的螺旋弹簧和减振器改为了分开布置,虽然这些结构的改进并不会直观的展现在你面前,但你却能感受到新威驰的底盘明显要比上一代硬朗。此次试驾中的很大一部分路况是山路,而新威驰在弯道上抑制侧倾的能力要比预计的好很多,只是经过颠簸路面时,这套悬架对振动吸收不够彻底,显得有些生硬。新威驰的最小转弯半径仅为
马自达所强调的“zoom-zoom”理念其实就是要让旗下的产品尽可能的体现出活力与驾驶乐趣,虽然要想在小排量车型身上展示出真正的驾驶乐趣并不现实,但马自达的工程师还是让这款小车具有了一些驾驶方面的个性。劲翔的
劲翔由真皮包裹着的三辐方向盘手感极佳,但在转向力度的设定上与新威驰保持了步调一致,也是以轻便为主导,至于最小转弯半径,劲翔
丰田品牌将新威驰的均衡优势放大,而平易近人的价格则令劲翔的竞争力增加了砝码
与一些欧美汽车巨头的颓势相比,近些年来丰田在全球各个市场都可谓是顺风顺水,让产品尽可能的贴近市场是丰田成功的理由之一,而新威驰则是这一理念的有力贯彻者。尽管增强了排量与动力,空间表现也比上一代更进一步,但新威驰仍算不上是那种能够创造出惊喜的小车,缺乏能让人真正印象深刻的亮点。但回头来看,你会发现很难找出新威驰性能中的短板,而这种均衡的优势之后还会被丰田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继续放大,以至于丰田的每一款产品都拥有着令对手敬畏的能量。
与正处于鼎盛时期的丰田相比,马自达在规模上并不是一个比肩平齐的对手,但它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Mazda2劲翔前冲的造型很好的说明了马自达产品的个性,这种激进的活力风格甚至有可能在购车过程中引发家庭争议,但一旦接受了,肯定会被它的活力所吸引,因为从里到外,劲翔都是那种宁可舍弃大众,也不甘于沉闷的小车。此外,如果将劲翔与新威驰的价格逐一比较,你会发现两者的相应车型有着至少8 000元的价格差距,对于A0级小车而言,这种差距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平易近人的价格也保证了劲翔的这支长矛的“锐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