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妈在跳广场舞的时候突然晕倒了,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为低钠血症,立即进行救治,并静脉输液补充了适量盐分。
家里人向医生反映:王大妈前几个月被查出有高血压,听医生的建议“清淡饮食、少吃盐”,有时候还单独给自己“开小灶”,做饭只放很少的盐,或者干脆不放盐。
这就“破案”了:王大妈是因为吃盐太少,导致低钠血症,发生晕倒的。
可能很多人纳闷了:盐吃多了不是对身体不好吗?尤其是高血压更要低盐饮食,怎么还额外补盐呢?
我们且往下看——
控盐限盐VS吃盐补盐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一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在古代,由于盐井和制盐技术有限,食盐可是稀罕物,属于非常紧俏的战略物资。如今,“缺盐少盐”已成为过去,“盐多必失”“控盐限盐”倒成为共识。
其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盐摄入过多会导致血压升高。有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每日钠盐摄入量增加5~6 克,收缩压就会升高3.1~6.0 毫米汞柱。
除此之外,长期高盐饮食还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溃疡、胃炎;还会造成皮肤水肿,带来骨质疏松,增加肾脏负担,加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展等等。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要想身体好,饭菜少点咸。
但大家注意,控盐限盐也要有度,低盐更不等于0盐,否则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王大妈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因为食盐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还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要从膳食中获取。
食用盐中几乎99% 都是氯化钠,剩下的1%是杂质。吃盐太少甚至不吃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钠缺乏、氯缺乏,进而给身体带来伤害。
钠是细胞外液中带正电的主要离子,是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之一,在调节体内水分与渗透压、稳定内环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还参与能量代谢、糖代谢、肌肉运动等。
血清钠低于135mmol/L时,称为低钠血症,会导致血压下降、昏迷,伴有疲乏、头晕、头痛、烦躁、嗜睡等,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老人们常说“盐吃不够,就没力气”。
高温作业者、运动量大的人或老年人如果限盐过度,更容易发生低钠血症。
氯是生物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阴离子,和钠一起维持细胞外液容量与渗透压,调节体液酸碱平衡,而且氯参与了胃酸的形成,还能促进维生素B12和铁的吸收,稳定神经细胞膜电位等。
人体从膳食中获取氯主要就是通过氯化钠,一般大量出汗、腹泻、呕吐、脱水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氯缺乏,并经常和钠缺乏相伴而来,导致消化障碍、肌肉痉挛、心律不齐等。
所以说,控盐限盐与吃盐补盐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合理。
合理控盐,6为基础
那吃多少盐才算合适呢?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新版)推荐,成人盐摄入量每人每天6克以下。这样的量就可以满足健康成人机体对钠的需求。
注:6克盐,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啤酒瓶盖,去掉胶垫,装满、抹平的量。
但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的盐平均日摄入量高达9~20克,远高于人体需要的量。所以在“重口味”的大环境下,“控盐限盐”是适合大多数人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国内心血管专家建议:每天盐的总摄入量不宜超过3克;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者,以及肾脏疾病患者,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2克。
还要特别注意避开高盐的食物,比如各种酱料、腌制食物、甜品、零食等。
普通人、血压偏高的人一般建议选择低钠盐。
注:低钠盐,顾名思义,就是含氯化钠较低的盐,是用氯化钾代替了一部分氯化钠,所以也叫低钠高钾盐。由于氯化钾也是咸味的,所以口感不受影响,对减少钠的摄入很有帮助。
但肾功能不全者、高钾血症者、高温作业者、从事剧烈运动者,不宜食用低钠(高钾)盐。如果正在服用降压药,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食用低钠盐。
延伸阅读:1岁以内勿食盐
大人们“盐吃不够,就没力气”,但这一条放在孩子身上就不合适,尤其是1周岁以内的孩子,尤其要拒绝加盐。
原因一:宝宝不需要额外补盐。1周岁以内的宝宝,身体需要的钠非常少,母乳、配方奶中的钠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不需要额外添加。
原因二:宝宝身体承受不了太多盐。宝宝的肾脏没有发育完善,无法排出血液中过量的钠,蓄积在体内会加重肾脏负担。还会影响营养吸收,损伤胃粘膜,引起脱水危及生命。
1岁以上的宝宝,可以适量摄入盐分,但切忌过多。1~4岁的宝宝,每天1.8g左右的盐就可以满足需求了。
清淡饮食,从娃娃抓起!
作者:忍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