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华南虎
2017-10-31 10:30:00孔子批评学生子路说 :“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自己就去渡河,这样有勇无谋、冒险鲁莽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所共事的是那种面临任务便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又能完成任务的人。”
上文孔子的话是有古书记载的,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暴虎冯(píng)河”的成语。这里他说的老虎是华南虎而不是东北虎。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且历史最悠久的虎种,曾经遍布中国。中国被认为是现代虎种的故乡,早在 200 万年前,华南虎以华南区域为中心,沿着两个主要方向扩散 — 一路沿西北、东北方向的森林和河流系统迁徙,进入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形成了我国的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和高加索虎(即里海虎,现已灭绝)等亚种。一路沿南和西南方向进入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一部分最终进入印度尼西亚群岛,形成了我国的华南虎和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苏门答腊虎、爪哇虎(已灭绝)、巴厘虎(已灭绝)等亚种。
可见,华南虎在历史长河中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与此同时,因其具有刚猛勇敢、威风霸气的品性,而被尊为“百兽之长”,得到了人类的认可和崇拜。
但中国猎虎杀虎的传统也同样悠久,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原因也很简单,人类要生存下去,必然就要跟各种猛兽产生冲突。比如周代就有周王率众狩猎,捕获“虎二十有二”的记载。后来弓箭的使用也提高了人们猎虎的技艺,西汉名将李广就曾远距离射杀猛虎。唐宋时期,一些长期狩猎的民间猎人总结出了一套打虎办法,比如设置陷阱、埋伏弩弓等,居然以猎杀老虎为职业。当然,“武松打虎”的故事虽然是野史传说,却也反映出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 — 直到一千多年前,虎还在与人类争夺领地,冲突频繁,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此外,人类猎虎还有一个利益驱动的原因,那就是老虎的药用价值。唐代“药王”孙思邈就对虎骨的疗效大加赞扬,认为它能治疗肝虚寒劳损、关节疼痛、筋挛缩等各种病症,由此驱动了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不惜为此而冒险杀虎。
到了清代乾隆之后,各地虎患日渐减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趋于稳定。但华南虎却因为人类过度的捕杀以及生存环境被侵占,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反倒是华南虎的亲戚如东北虎、孟加拉虎等,还在边远地域生存着。
到了21世纪,在中国基本上只能在少数动物园中能看到华南虎,野生华南虎就更难发现了。我们在先秦古籍、唐宋传奇、明清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看到的“虎”,几乎都已变成了历史的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