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成双成对,活成了中药届的“超甜情侣”
2021-06-19 13:35:00汉语有“成双成对”的成语,意思是配成一对,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河里的鸳鸯成双对,情侣恋人成双对,……就连买螃蟹也要成双对。每到10月中旬前后,解馋食蟹正当时。母蟹基本饱满,黄也硬了,此时母蟹最好吃,大部分人更偏向于母蟹。待到11月份中旬左右,就是公蟹的天下了。母蟹的黄已经硬得有点过,而公蟹的膏满满的,正可大快朵颐。商家售卖螃蟹都是公蟹母蟹成对搭配着卖,也是商家的营销策略。
河里的鸳鸯也一样出双入对。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就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诗句。意思是:得以与心爱的人结成夫妇,像比目鱼一样形影不离,虽死何辞?愿与心上人结为伉俪,如鸳鸯鸟一样出双入对,即使神仙生活也不值得羡慕。
唐朝诗人杜甫在《佳人》诗中也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的佳句,意思是说:合欢尚且知道入夜则合,从不逾时;鸳鸯偶居不离,向不独宿,总是成双成对。
在中药的处方中,经常有大夫将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配伍组合应用,缩写如“荆防”、“乳没”、“龙牡”、“知柏”、“桃红”等,故称“药对”亦称“对药”,也就是中药配伍中的“相须为用”,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相得益彰。也有的“药对”相反相成,或相使相成,或相制相成,两药合用,既有分工合作,相互协同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扬长避短,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
在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对两药配伍效应上便记载有:药“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在运用“药对”的组合方式上,一般规律是以七情合和为基础,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1,相反相成:指两种性味相反的药物组成,如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补一泻、一升一降,同用之后达到相反相成的目的,以适应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虚实兼见、升降不和的病证。如黄连配肉桂为阴阳药对;黄连配干姜为寒热对药;人参配石膏为补泻药对;枳壳配桔梗为升降药对。
2,相须相成:两药性味,功能相似,同用后互相辅佐,相得益彰,七情合和中的相须药即属于此。知母与黄柏合用、乳香与没药合用,以提高某一种药物的疗效。
3,相使相成:两药性味、功效不同合用之后,各司其职,发挥不同作用。如黄芪配茯苓、人参配附子。此类药适应于病情复杂、部位广泛的疾病,“七情合和”中得相使药多属此类。
4,相制相成:两药同时应用,互相牵制,或降低毒性,或减少其副作用,使疗效充分发挥,以更适应病情,相畏药多属此类,如黄芩配干姜、半夏配生姜。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