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药可别乱吃
2019-08-21 19:08:00前两天有朋友问我,我最近感觉气不顺,吃点陈皮理理气,用的还是上好的新会陈皮。可没想到,气没理顺,还上火了,现在感觉嘴里“火烧火燎”,难受之意无以言表。

朋友问我,是吃的不够呢?还是吃错了呀?
我看了看他黄色的舌苔跟他说,妥妥的吃错了,你只关注药的疗效,却不知药有四气五味,正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岂能一概而论?
简简单单一个“理气药”,常用的就有十数种。
有陈皮、青皮、枳实、枳壳、佛手、香橼、木香、青木香、香附、乌药、沉香、川楝子、薤白等等等等…………
其中前六种都属于芸香科,可见芸香科在理气药中所占分量之大。而这前六种的芸香科理气药中,除了枳实(枳壳)的性味为“辛、苦、微寒”,其他药物的性味大多为“辛、苦、温”。
毕竟辛能发散,苦能泄下,而温则能暖经络而推动气(寒凝)的运行。
芸香科以后,香附为“辛、微苦、微甘,平”,乌药为“辛、温”,川楝子为“苦、寒”,青木香为“辛、苦、微寒”,如果把“活血祛瘀药”郁金也算上的话,它也算得上寒凉一味。( 以上资料来源于第五版《中药学》)
这样来算的话,在众多理气药当中,偏寒凉的药物还真不多。尤其是对于日常可买来药食两用的“芸香科理气药”,用起来就更应该小心谨慎了。
顺便在这提一下,啥是气?为啥需要理气?
“气”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是“气血”中的“气”,又是“和气”中的“气”甚至可以是“气体”中的“气”。气是以和为贵,以通为顺。经常有人说,最近气不顺,最近胀气腹满……所以当气不顺了后,当然需要理气。
既然“气”无形,那理气药也不应只是偏寒或热而毫无改变。他有时候跟着补药就补,跟着泻药就泻,跟着升就升,跟着降就降。当然他原本也有升或者是降的功能,但与更强大的有升降作用的药物一起的时候,他就更甘心于辅佐之力。
这时候就还应该出来一句,跟着寒就不会热,跟着热就不太寒。看你怎么去应用,这就是中药配伍的魅力。
那你说,这个人舌苔黄腻,能不能用陈皮呢?肯定能,但需要一定寒凉的药物来制衡,以防热性加重,您说对不?
今儿把这篇文章写出来,读者大部分是中医药爱好者,有时候难免想吃个这个健健脾,喝个那个理理气,在这笔者也是抛砖引玉,让大家有个念头,原来简简单单中药的寒热是可能“凌驾于”中药之上的,大家心里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念头,要正确的服用的中药,即便它可以作为药食两用。
越简单,越平常,越慎重,越健康。
把这句话送给每一个读者。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杂志,文章配图纯属科普,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