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几言
2019-08-21 18:36:00己亥年桃月第一天,迎来了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起初,扫墓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节的习俗,从唐代开始逐渐合并到了清明,最终成为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诗云: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节,人们采用扫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但不宜过度悲伤。长期处于抑郁、悲伤的状态容易伤肝脾。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的关系,清明养生重在养肝,心情应该保持舒畅,才利于春季养生。
清 明 养 生 饮 食 要 既 “ 清 ” 且 “淡”。所谓饮食要“清”,分开来说 就是味道宜“淡”,要少油、少盐、少糖,稍佐调料即可;分量要“少”,不要吃太多,尤其是晚上不要多吃;品种要“素”,吃的内容要偏素一些,不要大鱼大肉,而对蛋白的补充可以通过豆腐、豆芽等植物蛋白来替代;菜品要“鲜”,清明天清地明,可以适当选吃时令菜。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的非常清楚: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 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鸡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地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辰时是早晨7~8点, 胃经最旺,在此时起床并进食刚好。
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就是乍暖还寒的清明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所以出门前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踏青活动时出了汗,不要马上脱衣、摘帽,并尽量避免冷风的直接吹袭,所谓“春捂” 也是这个意思了。
清明时节还是花粉过敏症的高发期。此时,植物花粉、柳絮等随风飘扬,极易引起过敏体质的人发病,产生鼻塞、打喷嚏、眼睛奇痒、怕光流泪等症状;有的人皮肤上出现了一团团的风疹块,严重者还会有胸闷、憋气等现象。因此,有过敏体质的人到野外扫墓或者踏青时,记得佩戴口罩,必要时还应备些抗过敏药。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