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乙肝疫苗,还会得乙肝?
2022-06-14 22:14:00琳姐的老公是乙肝患者,她一直格外注意。不仅打过乙肝疫苗,还在一年前备孕二胎时,特意查过体内乙肝表面抗体,确保是阳性,才满心期待开始备孕。
不料,在她怀孕20+周该来建档时,一个炸弹从天而降:她的检查单显示,乙肝血清学指标中“HBsAg”呈阳性。
她不相信这是真的:怎么会这样?体内有抗体为什么还会被感染?
感染病毒,从何而来
琳姐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
那么,她是如何被感染的呢?
乙肝最主要的传染途径是血液、体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但主要之外,还有其他。
现已证实,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若含有乙肝病毒,也有可能造成传染。
而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共同进餐和共用厕所等接触,都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排除以上,不难推测,琳姐很可能是在和老公的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中被传染的。
更重要的是,通过询问得知:琳姐的老公不仅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还是个“大三阳”。
所谓“大三阳”,是指在乙肝的血清学检查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乙肝e抗原(HBeAg)阳性。
也就是说,此时琳姐老公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如此一来,就大大增加了琳姐被传染的可能性。
体内有抗体,怎么还被感染
令琳姐不解的是,自己明明已按照国家规范接种了疫苗,为何还会感染乙肝病毒?难道是接种了劣质疫苗?
并非如此。
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但乙肝抗体对身体保护能力的高低,与抗体滴度相关。免疫应答高的人,注射疫苗后产生的血清抗体滴度就高,保护性强。
一般认为,抗-HBs>100mIU/ml(百万国际单位/毫升)为高保护滴度。抗-HBs低于10mIU/ml,则提示体内保护性抗体不足。
回看琳姐一年前检查单,抗体滴度仅为3.17mIU/ml。琳姐虽然乙肝抗体呈阳性,但滴度偏低,保护性弱。再加上,她丈夫又是具有较高传染性的“大三阳”患者,内外交困,她就被传染了。
接种疫苗所产生的乙肝抗体滴度,会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建议乙肝病毒密切接触者,在接种乙肝疫苗最后一剂1~2个月后,检测乙肝抗体滴度。此后,监测并确保体内抗体滴度在有效值范围,也是必要的。
若发现体内乙肝表面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建议再次接种乙肝疫苗。
若发现血清抗体滴度下降至接近10mIU/ml,则需更加密切关注抗体下降情况。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