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泰斗”金世元:30年“动补”不间断
2021-09-16 22:09:00现年95岁,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
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有位老先生令人印象深刻。他身着红绸褂,面色红润,声如洪钟。
撒贝宁问:“您高寿啊?”
他风趣应答:“还小呢,今年91!”
满场大笑。
2020年,这位“老小孩”又现身CCTV4《抗击疫情》特别节目,94岁了,谈起抗疫中药,依旧神采飞扬、思维敏捷,精神劲头完全不输年轻人。
老先生是何方人士?
他的大名,中医药界几乎无人不识,正是“国医大师”金世元。
在三届90位国医大师中,金老是唯一的药师。他被尊为 “当代药王”“国药泰斗”。
一生精于药学的金老,奉行的却是“无药养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在中医药界,金世元是位奇人。
他14岁入行,从事药学至今整整八十载。中药炮制、制剂、鉴别、调剂,他无所不知。
据说,任何药材,他只需扫一眼,就能辨真假,甚至闻声辨药。
任何一种药材的地道产地,他都能倒背如流,细致到哪个县、哪条村,甚至哪座山、哪面坡。
他能迅速说出任何一种中成药出自何朝何代,由何人发明,药物成方记载于何种医书。堪称“活药典”。
他更是踏遍中国名山大川,用脚丈量出一张中国道地药材版图。
20世纪60年代,他和同时代的教育家,开启了中药现代教育,终结学徒制,为中药事业写下划时代的篇章。
搓出来的好气色
金老口中的“动补”,指的是锻炼身体。
每天早晨刚睁眼,他的“动补”就开始了——
第一步,搓脸。双手掌心摩擦生热后,往脸上搓一搓,由内向外,由下往上至头心,搓30次。
第二步,搓耳。手掌上下摩擦双耳,也30次。
第三步,搓脚。脚心相对,用大拇指揉搓足心,左右各86次。
问:金老坚持多少年了? 答曰:至少有30年了,每天如此。
金老说:“脑袋这点是百会穴,手心是劳宫穴,脚心是涌泉穴,我合着让它全身(气血)都通畅了。”
气血通畅,自然气色红润,难怪金老至今鹤发童颜。
年老动补显真效
金老身体的底子并不好。
他出身穷苦,1926年出生于北京东郊落田洼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14岁那年,父亲将他送到北京复有药庄做学徒。
学徒三年,金世元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认斗子、包药包、砸药、称药、炒药,照顾师傅的生活起居,每天至少干12个小时。
晚上,还得熬夜看药书,背汤头歌、四百味,一度还因用功过度,患上了神经衰弱。
出徒后,金世元不断“跳槽”,从药店调剂,到药行“外柜”,再到药材公司中药研究室主任。
“那会儿基本就没有什么保养,一天到晚不够劳累的呢,出去全国跑,到哪吃哪,也有挨半天饿的时候。”
原来,他一生追求道地药材,为找药、认药、研究药,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是常事。
到81岁从教学岗位退休,还人退心不退。
近些年,他仍一直在收徒、授学;90多岁了,还常在外奔波,哪里需要为中药事业振臂呼喊,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养生不复杂,大道至简
许多人只知金世元是中药行家,却不知他也是一位杏林高手。
金世元早年曾学医,在北平中药讲习所,听过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华的课,拜清代御医瞿文楼为师,医学功底深厚。
1957年,北京市卫生局组织“中医师资格考试”,金世元成绩优异,成为持证中医师。
多年来,他治愈的患者数以万计。
金老常说,医药不分家。他的养生方法看似简朴,实则处处彰显着中医智慧。
《黄帝内经》云:“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其中,“和于术数”,即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
金老每天6点半准起,晚上9点半准睡,常年坚持自己按摩锻炼,正是起居有常、养生有术。
他推崇无药养生、五谷杂粮,可谓饮食有节,也符合《黄帝内经》的论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药是用来攻克病邪的,生活中,还是该靠五谷养脾。须知,脾为后天之本。
金老用实践告诉我们,命好不如习惯好,规律生活、简单饮食,加上勤练功、勤锻炼,健康长寿非奢望。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