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腰腿痛
2021-03-22 22:13:00“工作不突出,成绩不突出,颜值不突出,腰椎间盘却‘突出’了!”
这句玩笑话,虽是调侃,却也真实。
现代人,不论男女老少,一回到家,便习惯性地瘫坐沙发,看书、看电视、玩手机,时而腰酸腿痛,也不在意。
直到有一天,痛到直不起腰,站不是、坐不是、躺也不舒服,甚至不能好好走路!
去医院一检查,被冠上“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方才又惊又怕:这是个什么病呀?腰要“折”了吗?莫不是瘫痪的前兆吧?……
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在临床上很常见。在我国,患者多达4000万,而出现前驱症状——腰痛的人群更有3亿之众,其发病率之高,仅次于感冒。
所幸的是,腰突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既可防,亦不难治。远离腰腿痛,从今天做起——
腰突症,是一种“老化病”
方先生是一名新媒体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电脑前查阅资料、写稿、改稿,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加班熬夜更是家常便饭。这几个月来,他不时感觉腰腿痛,且越来越严重。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方先生很是吃惊:“腰椎间盘突出症?我才30岁,怎么可能会跟这个病扯上关系?那不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吗?”
腰突症,非老人专利
如方先生一样,很多人以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个老年病。其实不然。实际上,腰突症在30~50岁的青壮年中更常见。它是一种“老化病”,而不是“老人病”。
腰椎间盘,是相邻椎骨中间的“垫子”。正常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和髓核含大量水分,具有良好的弹性,年龄越小,含水量越高,弹性越大。但是,承担人体大部分重量的腰椎间盘,却是人体较早开始衰老的组织之一。通常在青春期以后,纤维环和髓核就开始逐步退变、老化。
逐步退化的椎间盘,其弹性和张力也渐渐减弱。在此基础上,长期负重、姿势不正确以及反复积累性损伤,都会加速椎间盘退变。当椎间盘髓核移位,被挤出纤维环,甚至从破裂的纤维环中脱出,便可能压迫、刺激附近的脊神经,从而引起腰痛、放射性腿痛、腿麻、下肢无力等一系列症状,这便是腰突症。
对于30岁的青年而言,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其实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各种急慢性损伤,如经常弯腰、搬重物,久坐、久站,甚至突然大力咳嗽、打喷嚏等,就是那关键性的“东风”。
而后,随着人体各组织器官逐渐走向衰退,椎间盘退变亦不可避免地越演越烈,腰突症的发生也越来越多。
但到60岁之后,其发病率反而有所下降。这是因为,60 岁后,髓核已严重变性,甚至完全纤维化或钙化、萎缩,椎间隙相对狭窄,脊柱活动度也比青壮年要小,因而,即使纤维环破裂,髓核也不易向外突出。
故此,腰突症在30~50岁的青壮年中更常见。
突出的椎间盘
腰突“青睐”这几类人
腰突症在青壮年中很常见,尤其“青睐”以下这几类人群——
◆重体力劳动者
如建筑工人、搬运工人、煤矿工人。
工作中常需弯腰搬取重物,以致腰部长期负荷过重,易出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运动员
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时,常因剧烈运动和扭转腰部等大幅度动作,伤到纤维盘,导致拉伤,诱发腰椎间盘突出。
◆久坐一族
如IT从业人员、会计、编辑、办公室职员、司机等。
长时间伏案工作,且坐姿不良,如耸肩、含胸、身体前倾,均会加重脊柱尤其是腰椎的负担,极易导致肌肉韧带疲劳,加速椎间盘的衰老。
司机驾驶时,长时间坐着且处于颠簸状态,亦容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肥胖或瘦弱者
过于肥胖,会加重腰椎负担;同时,许多肥胖者运动较少,腰背肌肉力量不发达,难以支撑庞大身躯,易引发腰部损伤,增加腰突症风险。
过于瘦弱,则腰背部肌肉少、力量弱,对腰椎缺少保护力,同样也易罹患腰突症。
◆产前、产后及更年期女性
女性在妊娠期,受内分泌影响,腰椎、骨盆韧带松弛,对腰椎缺乏保护力;腹内胎儿不断增大,造成腰椎过度前屈,增加腰部负担。
产后、绝经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及小关节、韧带退化等,也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其他人员
需长期弯腰工作的外科医生、长期久站的教师、经常处于寒冷或潮湿环境的人员、吸烟者,也是腰突症“偏爱”的人群。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