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防燥,处处皆学问
2020-10-29 21:48:00中医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去燥亦如此。燥邪致病,如何提前预防?从生活细节入手是关键。
入秋后,气温由热转凉,自然界处于阳消阴长的时期,《管子》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天人相应,顺应秋气,人也应循“收养之道”,从环境、起居、饮食、精神等方面进行调养,这对保护津液、增强正气、抵御燥邪侵犯,大有裨益。
环境补水保湿,改善清气
空气干燥,补水保湿是去燥最直接的办法。
一方面,要为环境补水。比如,备个空气加湿器,调节环境湿度,提升人体舒适度;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空气湿度,因此可以在室内养些绿植,如吊兰、绿萝、文竹等。
闲暇之时,还可以到绿化好的郊外和公园走一走,呼吸自然清气,为肺加湿。
另一方面,要为皮肤保湿。皮毛是人体之藩篱,是抵御外邪的屏障。除了基本的护肤之外,可以随身携带小瓶保湿喷雾,时常拿出来喷一喷,为皮肤增加水分。
另外,秋季不宜频繁洗澡,在天气特别干燥的地区,可以隔天甚至隔几天洗一次澡;洗澡后,及时涂抹身体保湿乳液,减少皮肤水分丢失。
起居:顺应秋气,早起早卧
《黄帝内经》曰:“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起早卧,与鸡俱兴。”
人体阳气,白天在外,夜晚则藏于内,晚上早点钻进被窝进入梦乡,有助于收敛体内阳气,阴气也能得到养护;黎明再随鸡鸣而起,空气清新,则有助于肺气舒展,以防阳气收敛过头。
但秋季不宜剧烈运动,以免出汗太过损耗津液。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呼吸操、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
情志:平心静气,宁神护肺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忧(悲)。“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秋天,草木枯黄,花叶凋零,人的情志也由夏日的热烈逐渐向内敛沉静转换,故有“悲秋”之说。
适度悲忧,与秋气相应;但凡事过犹不及,悲伤过度,反易伤肺,更甚者则伤及正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便是如此。
因此,秋季当收敛思绪,遇事平静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肺气清肃通畅,才能充分发挥其通调水道、濡养全身的作用。
饮食:减辛增酸,补益肺气
《摄生消息论》载:“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
辛味食物入肺经,能宣畅肺气,通利鼻窍。但是,秋气肃杀,肺气本宜适当收敛,所以,食辛不能过度。
酸性食物入肝经,具有收敛功效,不仅能避免肺金太过克肝木,还能收敛肺气,所以秋季宜适当增食酸味。
总结而言,秋季要减少食用葱、姜、花椒等辛味食物;可适当多食石榴、猕猴桃、西红柿、醋等酸味食物。
按摩:穴位保健,健肺强身
在秋燥季节,选择恰当的穴位进行简单的按摩保健,能达到生津健肺、强身健体的作用。以下介绍几个常用的穴位,不妨试试。
迎香穴——宣通鼻窍
【取穴】沿唇沟往上,在鼻唇沟顶端与鼻翼外缘交点处,按压略有凹陷处即为迎香穴。
【按摩】用食指指腹垂直按压迎香,每次1~3分钟。
【功效】能通鼻窍、畅气血,提高头面部对邪气的抵抗力。
廉泉穴——生津润燥
【取穴】颈前正中线,喉结上方,可摸到一环形软骨,该软骨上缘按之凹陷处即为廉泉穴。
【按摩】以食指置于穴位上,稍用力往后上方按揉,每次按揉10分钟,可边按揉边做吞咽动作。
【功效】可刺激唾液分泌,缓解口干舌燥之感。
鱼际穴——止咳利咽
【取穴】位于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交界处。
【按摩】用一手拇指指端垂直按揉另一手的鱼际穴,以感觉酸痛明显而能够耐受为度,按压2分钟,左右交替,早晚各一次。
【功效】有清热利咽、缓解咳嗽之功。
太渊穴——补肺益气
【取穴】掌心向上,腕横纹的桡侧。大拇指立起时,有大筋竖起,筋内侧凹陷处就是太渊穴。
【按摩】用大拇指的指腹和指甲尖垂直方向轻轻掐按穴位,会有酸胀的感觉。分别掐按左右两手,每次掐按1~3分钟。
【功效】通调血脉,主治咳嗽气喘。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