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肃,燥为邪
2020-10-27 14:56:00古代先民体察自然,历经岁月更迭、季节变化,总结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乃万物生长、收藏的条件。
中医认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人相应,故六气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秋天,对应的大气特点是“燥”,因此常称为秋燥。
秋风急厉,燥气而生
从五行角度看,秋天属金,具有萧瑟肃杀的气质。正如秋瑾诗曰:“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
一方面,秋天天气肃降,风变得急厉,使大地不再有氤氲润泽之气,而是变得清明洁净,《黄帝内经》将其概括为“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另一方面,夏天郁郁葱葱的草木,到了秋天,开始收敛生机,叶子变黄脱落,静待明年春暖花开。
伴随瑟瑟秋风,气温越来越低,降水越来越少,秋意渐浓,秋燥渐增。
燥去暑湿,过则为邪
《黄帝内经》总结“燥”对大地的作用是“燥以干之”,燥能去除水分,使物品保持干爽。但凡事过犹不及,《素问》曰“燥胜则地干”,如果燥气过重,令大地过于干燥,却会导致植物枯萎。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亦有类似的影响。秋燥,一扫夏季上蒸下煮的暑湿,使人轻松干爽。但秋令恰值夏热发泄之后,人体常呈“津液不足,卫气不固”的状态,过甚的燥气乘虚而入,内外相合,则会形成邪气,伤人健康。
燥邪来袭,枯涸干皲
燥邪为病,秋季多见,故时下谨当防燥邪。只是燥邪有何特点,又如何感知燥邪将至呢?
《说文》说:“燥,干也。”秋天,江湖水浅、草木枯黄,都是燥气使然,同时在提醒人们秋到了。
法于人体,燥邪致病,亦如是。“燥病”特点跟自然界的燥,别无二致:干、涩、枯、裂——头发干枯、皮肤干痒、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
因此,古人总结秋燥的特征是: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秋令太过,肺先受病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若秋令太过,金气盛而风从之,则肺先受病。秋燥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易伤肺。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燥气使人体津液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对病菌的防御能力下降;二是肺主气,秋天入燥气而出湿气,燥邪从口鼻入,肺首当其冲。因此,秋季呼吸系统的疾病也会增多。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