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补,为冬补『打底』
2020-09-18 14:57:00人人都知道秋冬要进补,但很多人没想到,秋补跟冬补,原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秋补,重在滋阴润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万物阳气向外蒸腾,进入秋天,阳气慢慢转为收敛,阴气逐渐旺盛。
要顺应天时,秋天就得注意滋养阴气,少吃辛辣助阳之物,以免妨碍阳气收敛。因此,秋补重在平补,滋阴润燥。一上来就大补特补,会加重秋燥,使燥热伤阴。
秋天可以吃一些补阴的东西,如花旗参、石斛等。日常炖水鱼汤、蛤蚧瘦肉汤,滋阴的同时,又不会伤阳助热。
秋天天气还比较干燥,燥邪从口鼻、皮毛而入,最易伤肺。从五行来说,秋主肺,故秋补还需补肺润燥。
像沙参、玉竹、雪梨、百合、银耳、蜂蜜、白萝卜,不仅养阴,更能润燥润肺,收敛肺气,顺应秋天气机肃降之时令,都很适合秋天食用。做成汤谱,常见的有沙参玉竹老鸭汤、银耳百合莲子汤、南北杏炖雪梨、白萝卜炖猪骨等。
此外,酸性食物有生津之效,减轻秋季舌干少津,如葡萄、橘子、柚子、橄榄、乌梅、山楂等。
秋补“打底”,方便冬补
有些人在冬天常常“虚不受补”,那在秋天可以抓住机会,做好打底功课。
一是脾胃虚弱的人,即形体消瘦,平素经常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胃口不佳的。
冬季温补的食物、药材,通常都是比较滋腻的。滋腻伤脾,本身脾胃虚弱的人,很容易补得消化不良,所以需要先健脾,否则,补了吸收不了,也是白补。
李教授说:“这些人秋天适合吃一些健脾益气的中成药,比如香砂养胃丸。淮山、白术、薏米、芡实、山药,有健脾养胃的效果,可以用来煲汤或煮粥。广东人往往脾虚湿重,吃参苓白术散,能健脾化湿。”
二是阴虚燥热的人,他们多面红目赤、口舌干燥、大便秘结,性情比较急躁。
这类人本来就有虚火,冬季温补,更致虚火上炎,进补后会长口疮、牙疼、流鼻血,所以秋天要先清燥热。
李教授说:“这些人秋天不要吃煎炸燥热的东西,可以饮用‘清补凉’,滋阴、清热又可以补气。”“清补凉”是广东
地区的知名老火汤。主要用料是玉竹、莲子、百合、芡实、淮山、薏米、桂圆等。
要注意的是,秋冬进补不用太频繁。秋天,每一两个星期喝一次补汤、炖品就行;冬补,最好从冬至开始,正常人补一次也差不多了,自我感觉比较虚的,可以补一个月左右,每周一次。(编辑:毛舒婷 刘馨雨)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