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下的古村落
2019-07-03 00:20:00结束了在美国和以色列的旅行后,小马可在自己的微博上更新了好几篇游记。一天,小马可看到一位叫依南的网友留言,邀请他来看一看河南省洛阳市的一大特色景点——“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
这究竟是什么景点呢?小马可心痒难耐,赶紧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前往洛阳的火车。
默默无闻两千年
和依南在火车站碰头后,小马可坐上依南的车,一起前往离洛阳不远的陕县。一出市区,车窗外出现了大片的黄土高坡。厚厚的黄土堆成巨大的平台,一道道的沟壑把这些黄土平台分割开来,小马可想起自己似乎曾在陕北看到过这种景象。
“这种地貌叫塬。”依南介绍道,“塬指的就是前面这种黄土高台,它早在两百多万年前就堆积形成了。这种土质结构十分紧密,抗压、抗震,为挖掘地坑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陕县下面九十多个村落中有近万座地坑院呢。”
正说着,小马可看到前面有一个路标,他不禁念出来:“仰韶文化遗址”。
“是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在陕县。”依南说,“仰韶先民住的房子就是圆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它就是后来地坑院的雏形。所以说,仰韶文化是地坑院的发源处。”
“地坑院是什么?听你提了好几回了。”小马克疑惑地问。
“地坑院又叫作天井窑院,是一种古老独特的民居样式。人们在地上挖个四四方方的大深坑,然后在大坑的四壁再挖出一个个窑洞供一家人居住,这样的一个地下大院子就叫地坑院。这种地坑院又被称为‘地下四合院’,还是从我们祖先‘穴居’的生存方式遗留下来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地坑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一直默默地分布在中原大地上,并不广为世人所知。最早向世界介绍地坑院的是德国人伯纳德·鲁道夫斯。20世纪初,伯纳德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介绍了我国的地坑院窑洞,称赞这种建筑是‘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朴素巧妙的设计
坐着汽车行驶在布满碎石的土路上,两人很快就来到张村镇的庙上村。一下车,远远地就看到一排瓦房,一位老大爷笑盈盈地从瓦房迎了出来。依南说,这位张大爷是负责接待小马可的当地村民。
“咱们是不是走错了,地坑院的村落不是‘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吗?”小马指着那些瓦房狐疑地问。
“你说的那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这些年,好多人家陆续搬到地面上盖的房子里,形成了地上村。想要看地坑院的话,跟我走!”张大爷乐呵呵地说。
说着话,张大爷带他们来到瓦房后面,顺着一个青砖砌的地道口,一级级台阶往下走了十几米,转眼就来到一个四四方方、干净宽敞的地下院落中。
只见院子正中间有一棵绿叶郁葱、果实累累的梨树,还有一眼水井和一盘石碾子。院子周围的四面墙都有两三孔窑洞,整个院子共有八九孔窑洞。张大爷带小马可他们一个窑洞一个窑洞地参观,住人的窑洞里都砌着一个大大的炕,洞里还摆着桌子、柜子、板凳、脸盆架等生活用品。这些窑洞有的是做饭的厨窑,有的是储存粮食的仓窑,还有养牛马的牲畜窑,用来上厕所的茅厕窑,真是一应俱全。
“住地坑院,冬暖夏凉,挡风隔音,可舒服了!”张大爷说。
“下雨怎么办?雨水会不会把这里都淹没啊?”小马可问。
“不会的,你看——”张大爷向小马可解释:“这里有个渗井,就是为了防止下雨时,地坑院中积水过多而挖的。地坑院外的地面设有拦马墙,也有这个作用。”
“哦,我想那拦马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防止在地面上玩耍的小孩和散步的牲畜不小心掉到地坑院里去。”小马可抢着说。
“说对了,还真是这么回事!”张大爷赞许地说。
民居史的活化石
张大爷还告诉小马可,地坑院还有不少巧妙之处。为了防止雨水渗漏,要在雨天后把窑顶碾压平整,而平整的窑顶还能当作打谷晒粮的晒场,一举两得;窑洞里的炕是通着灶的,冬天烧火做饭,炕热取暖,一举两得;仓窑开有直通地面的“马眼”,秋天可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仓窑里,方便又省事。
“设计地坑院的人真聪明啊!”小马可赞叹道。
张大爷说,地坑院这种地下古民居建筑,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唯一的,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的建造技艺被选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和人群熙攘热闹的地上世界相比,这一大片地坑院落显得静悄悄的。虽然是正午时分,但地坑院里却很少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仿佛进入了一个隐秘的世外桃源。能证明地坑院里还有人家居住的,只是那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炊烟。
本文来自《我们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