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第一灯”
2012-09-29 08:38:11
神奇“第一灯”
晓 琪 张 军
1968年5月,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悄悄地开进了河北满城县。他们来到县城西南一座海拔
眼前是一个漆黑的山洞,刚才炸药炸出的碎石就是落进了这个山洞里。这个战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一“失足”,竟然掉进了一个巨大的宝库——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妻子窦绾的墓葬。这个古墓凿山而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
散落的神秘宫灯
墓葬里的宝贝不计其数。打开窦绾墓的主墓室时,第一个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散落在地上的几个青铜器构件,其中有一个铜人头,还有铜人的身体、盘子、挡板什么的。考古专家经过精心的复原,把它们组装了起来,哎呀,眼前出现了一个跪着的女人铜像,它左手托着个带底座的玩意儿,右臂高举罩在那个玩意儿上方。这是个什么东西呢?
专家们在这件青铜器的上面,发现了一些蜡质的东西,经检测那是动物油脂,再根据古书的记载,最后确定这是一盏宫灯。
奇怪的是,窦绾墓从未被盗过,可这盏灯怎么会被摔得如此七零八落呢?
经过观察,人们发现,窦绾墓的主室是由8块大石板架设而成的,结构不太牢固,发现时洞顶东半部已经塌落。看来是因为石板的塌落,把原本放在几案上的宫灯震了下来,才摔成如此模样。
美哉青铜灯
来欣赏欣赏这盏2000多年前的宫灯吧。
灯体高
从造型上来说,宫灯的造型一改以往汉代青铜器的厚重,显得轻巧华丽、优雅迷人,是罕见的汉代青铜艺术珍品。
不光是外形,这盏灯的设计也非常巧妙。宫女左手持的灯盘上,中心有一个插蜡烛的烛钎,旁边还有一个短柄,可以来回转动。灯盘上面的两片弧形挡板可以推动开合,不仅能够挡风,还可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的方向。
老祖宗的环保灯
更奇妙的是,宫女的右臂和身体里面竟然是空的。仔细琢磨之后,人们不得不赞叹咱们的老祖宗真是太聪明了!
汉代时用动物脂肪做燃油来照明,烟尘很大,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的灰烬会让室内烟雾弥漫,空气混浊。
我们的老祖宗就在照明灯上想了个好主意:用宫女的衣袖当灯罩,燃烧后的烟尘会顺着宫女中空的右臂,一直进到宫女的身体里。宫女身体的下盘可以盛清水,烟尘遇到水以后,尘埃和异味大部分被吸收和过滤,屋子里的空气污染会被大大减轻,也省得熏黑墙壁和其他物件。这有点像我们今天的抽油烟机,虽然没有电动机产生的强力抽吸功能,但是它利用烟的热气自然上升,通过烟道把烟吸走的巧妙设计,不能不让2000多年后的我们惊叹不已。
字迹之谜
人们在宫灯的灯座、灯盘、灯座挡板,还有宫女的右臂和衣角上发现了一些刻字,比如“长信尚浴”、“阳信家”等。这些字代表什么意思呢?
专家分析,这些字有的是指灯的用途,比如“尚浴”代表的是洗浴时用来照明的灯,还有一些字则表明灯的主人是谁,比如“长信”、“阳信家”。这些字刻得不太一样,有的比较工整,有的比较潦草,看上去不像出自同一人之手。难道此灯最早并不是窦绾的,而是几经辗转换过多位主人?
谁是宫灯最早的主人
看看灯上,刻有“阳信家”的字样共有6处,而且字迹工整,而“长信尚浴”比较潦草浅淡,看来是后加上去的。专家由此推断,“阳信家”应该是这盏宫灯最早的主人。
阳信是汉代时的一座古城,地处现在的山东半岛和北京、天津的连接地带。据古书记载,自汉高祖分封诸侯以来,阳信曾被先后封给过几个王侯和公主,有阳信长公主、阳信胡侯、阳信夷侯等,那么宫灯上的“阳信家”到底指的是谁家呢?
经过考证,专家认为,这盏宫灯应该属于阳信夷侯刘揭父子。后来,刘揭的儿子刘中意因为参与了当时的七国叛乱而被治罪,家产全部没收。这盏精美的宫灯也被内廷事务部没收,划归长信尚浴使用。也就是说,归长信洗浴时照明用。
长信指的是当时太后居住的长信宫。而当时的皇太后就是有名的窦太后。窦太后是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生母,是当时极有权势的人。这盏宫灯就这样成了长信宫中的宝贝,人们因此称这盏宫灯为长信宫灯。
那么窦太后的宫灯又是怎么跑到窦绾手中的呢?原来,中山靖王刘胜的王后窦绾是窦太后的孙媳妇,不仅如此,她还可能是窦太后的娘家人。这种亲上加亲的关系,让窦太后把这盏华贵的长信宫灯作为嫁妆或者礼物送给了窦绾。看来窦绾对长信宫灯非常喜爱,以至于死后还带到了墓中,让它长伴左右。
汉代制造灯具的工匠们真是匠心独具,那时的灯具造型称得上是构思奇巧、造型新颖,就连利用清水吸烟除尘这一点,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像江苏甘泉乡出土的错银饰铜牛灯、山西平朔县出土的雁鱼铜灯、广西合浦望牛岭出土的凤形铜灯等,都具有吸收油烟的功能,而它们的造型却又各具特色。
但是和同时期众多灯具比起来,无论造型的神奇,还是构造的精妙,长信宫灯都称得上出类拔萃,所以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