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的老上海美食
2015-12-11 15:30:48从前上海人有吃夜宵的习惯,1893年池志徵《沪游梦影》中说晚清时上海广东馆子有夜宵,是因为广东人日食两餐,所以喜欢夜里再吃点夜宵填填饥。冬天广东人的“打边炉”(有点像今天的火锅)弄点鱼片、鱼圆、笋片、菜蔬,三五好友围炉边吃边聊,亦是一种消遣。当时还有堂倌送夜宵上门的。
我的老师苏州人郑逸梅先生说,下雪天的傍晚,老上海街口有苏州人卖羊肉的店家,支着一口大铁锅热气腾腾煮着一大锅羊肉汤,汤汁乳白、醇厚,香气四溢,一毛钱盛一大碗,滚烫滚烫,撒上一把青蒜叶,白玉翡翠色,汤里有许多羊肉。坐在店里品尝羊肉汤,吃一个包子,透过玻璃窗,看昏暗街灯照射着的低矮瓦房,走过行色匆匆撑着油纸伞的路人,雪,纷纷扬扬地飘着,落地无声,真有诗意。
上海篆刻大家陈茗屋最喜欢到“上海老饭店”吃饭,有一次他请我去吃饭,点了他最喜欢吃的草头圈子,圈子肥糯,草头鲜嫩,百吃不厌。他告诉我,他父亲陈同年说:这家店创始于光绪元年(1875年),原设于旧校场路,名为“荣顺馆”是上海川沙人张焕英创办,供应百页炒肉、咸肉豆腐汤等家常菜,还有八宝鸭、八宝辣酱等本帮名菜,因店老又称为“老荣顺”。一些老吃客便称之为“老饭店”。这就是现在的老城隍庙“上海老饭店”的前身,1964年改此名。
曾听我祖父说,旧上海南市小南门“水神阁”附近有一家百年老面馆——“施炳记”素面菜馆,那里的素浇面做得实在味道好,素面里用的是北方张家口运来的野生口蘑,还有浙江豆腐衣、本地哺鸡笋、常熟香麻油,吃上一碗面,鲜得你掉眉毛!可惜这家老面馆在抗战中被毁。
据旧籍记:民国早期,上海的北方菜馆、会宾楼、大雅楼一席酒菜是银元10元,广东菜馆会元楼一席酒水的价格是11元,法国大马路鸿运楼一席价是8元,添加鱼翅则另加4元银元。杏花楼一桌丰盛的宴席价格是24元大洋。“邵万生”南货店的熟火腿一包两角,臭豆腐干一枚铜元买两块,本帮老饭店里论块咸肉3枚铜元买一块,生煸草头一盘8枚铜元,腌笃鲜小洋二角半一份。粽子糖一枚铜元可以买5粒,大米一担4.2元。
有关上海滩美食旧事,沪上104岁陈同年先生是这样说的:“抗战时上海周围乡镇城市的人逃进租界,那年头,租界里菜馆、点心店、茶楼、摊贩聚集,各帮酒菜、各式点心生意大佳。四马路、浙江路、八仙桥一带美食真多啊,早点心有豆腐浆、糍饭团、大饼、油条、粽子、羌饼、菜汤面、肉丝炒面、鲜肉大包、豆沙大包、烧卖、咖喱牛肉面、羊肉汤面。小饭摊的饭菜便宜好吃,有蜜汁排骨、五香大排骨、白切猪头肉、红烧猪头肉、粉皮胖头鱼、酱汁肉、酱蹄髈、咸肉百叶砂锅、荠菜肉丝豆腐羹、百叶面筋汤、小白蹄砂锅、白斩鸡、广东烧鸭、猪油菜饭、猪肝盖浇饭、鸡粥、阳春面等数不清来说不完。”1945年抗战胜利,市场繁荣,百废待兴,宴请之风盛行,中西餐、点心茶楼等饮食业大发展,查查老上海史料,全市以“老正兴”为店名的超过120家!美军剩余物资如咖啡、奶粉、奶油在市场上倾销,有人计算过,从外滩到静安寺一条南京路竟有30多家咖啡馆!
老上海将那些为了迎合中国人口味而改良了的西餐馆叫“番菜馆”,如一品香、一家春、绮红楼、申园等,1918年又开了客利、南洋、中央、派利、太平洋、亨生等。从前上海人不习惯吃西餐,英文菜单倒着看,认为三分熟的菲利牛排是生的,要换!用调羹舀咖啡喝,吃大餐大声喧哗,赤脚、赤膊走进西餐馆吃大餐,洋腔百出,闹了许多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