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食记烦(二)之三
2014-12-31 11:24:11评食记烦(二)之三
烤麸看上去像烤出来的吗
有人说,烤麸之所以叫烤麸,从成菜的角度看,这种黄栗色的面筋制品看上去有点像烤出来的“麸”。
上海人当然知道,“麸”实际上是面筋,是将面粉洗去淀粉后产生的。我们幼时用面筋来黏夏天树上咶噪的蝉。上海小吃“单档”、“双档” 中的“面筋”就是用这种“水面筋”制成的。面筋入馔,同梁武帝萧衍有关。萧衍佞佛,曾五次入同泰寺为僧,又屡被臣下“赎回”。在他的极力倡导下,建康佛寺的僧厨能用瓜做出几十种菜,而每种蔬菜又能做出几十种口味。那么多素食的食材除了三菇六耳及蔬菜外,他又发明以面筋做素菜。
烤麸的“烤”,从烹饪方法上看,应写成“ ”, 即用小火慢烧、焖,使之入味。即使从文化角度看,也同妇女嫁人后希望“靠夫”有关,而同色泽无关。昔日祖母、母亲春节素食中必有一道豆芽(希冀“如意”)和一道烤麸。至于“四喜烤麸”中的“四喜”,似应写成“四鲜”。江南人,特别是缺少文化的女流之辈,绝不会想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而是因其配料有金针、木耳、香菇、冬笋之类“四鲜”,其义同别的“三鲜” 者相仿。苏州话“鲜”读尖音,宁波话如“仙”, 也说明了这一点。菜单上写成“四喜”,同店家讨口彩或厨师识字少有关。还有,面筋为何会归入豆制品类?我在报社时曾跑过菜场,知道面筋属于“筋粉类”,因为除了“筋”之外, 还有“粉”(粉皮、麻糊)嘛 !将豆制品和筋粉合在一起,也许同便于管理有关。
我以为,莫道饮食寻常事,可以想当然去评点,说错了,难免贻笑大方。
江礼旸
“70”后“猿叟”
为寻觅安全、健康、美味之食而上下左右搜索的孤独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