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应该怎么学
2018-03-19 21:03:00汉语发声古今有别
古代汉语的发声有4个声调——平、上、去、入。“平声”大概为今天所说的“一声”“二声”,“上声”大概为“三声”,“去声”大概为“四声”。“入声”为短促有力的读法,但这个声调自元朝开始,北方地区就已经没有了。南方人可以用方言试着读一下,读起来短促有力的声调就比较接近“入声”了。
圣人用“曰”有原因
“曰”在古代就是入声字,这个字在上古时期可能代表着神器刚刚打开的样子。所谓神器就是巫师们用于占卜的罐子,里面装有沙土。摇晃罐子时,沙土会形成不同的形状。打开罐子后,巫师就会根据沙土的形状来传达神的旨意。开罐子的时刻很神圣,开罐子的声音低沉而短促,也就是入声的读音。《论语》和许多经典古语中,都以“曰”来引出圣贤们的语言,可能也是为了表现隆重与深刻。
两个版本的《尚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尚书》也在被焚之列。但当时有一位皇家顾问名叫伏生,他把《尚书》藏到了墙壁里,躲过了“火灾”。秦朝灭亡后,汉代又开始鼓励大家读这些经典书籍了。伏生打开墙壁,看到有些竹简已经损坏,但还有29卷是好的,他就取出来,在山东一带教学生。汉文帝知道后,派大臣晁错去跟他学习《尚书》。这时伏生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而29卷《尚书》也不整齐了,于是伏生就口述给晁错听。晁错一共整理出了28篇,也就是《今文尚书》。
与此同时,汉文帝的孙子在扩建自家房子的时候,把孔子老宅的墙拆了,结果在墙壁里发现了一些用蝌蚪文写就的《尚书》。蝌蚪文是战国时期的文字,无人能识,于是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就把这本《尚书》整理了出来,据说比晁错的《尚书》还多了16篇,这就是《古文尚书》了。
至此,《尚书》便有了两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