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未来技术与新基建逻辑
2022-01-06 22:17:002035年,我们的城市将会变成什么样?人口老龄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人口跨域跨文化交融将带来新的需求。干细胞精准治疗、器官修复再生术等先进医疗技术的运用将大大延长人类寿命。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将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新模式。城市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在此背景下,城市未来技术将有5大突破方向:
第一,城市全生命周期全面智能化。城市通过感知、学习、评估、监督等一系列生命迭代作用实现自我升级。
第二,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智能化。我们对全球13810个城市进行分类,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建立7种城市发展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观察城镇群汇集和发展规律。
第三,从物质感知到情感感知。2018年提出“城市情商CityEQ”,基于社交媒体捕捉大量舆情数据,实现对城市某个时间段内不同维度的“城市非智力水平”感知。人民城市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市民的幸福感可以通过数据直接展现。
第四,城市迷走神经微系统的构建。智慧城市是三级系统的叠加:第一级是大脑,即战略决策系统;第二级是小脑与中枢神经,即城市指挥系统;第三级是迷走神经系统。
第五,“新基建”的全面构建。“新基建”从短期来看是为了经济复苏,从长期来看则是为了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基建”的出现不是偶然,得益于智慧建设、智慧空间、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等5个关键要素的推动。“新基建”的核心在于支撑城市的空间建设以及人民的美好生活。
吴志强,城乡规划学家、工程创新教育学家,城乡规划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的领军人物,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本文来自《张江科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