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公布小米造车计划,这次是真的认真了?
2021-04-18 14:00:00跨界造车没那么简单
如今随着全球电动化的趋势,以及汽车智能网联化的快速发展,使得造车这件事变得越来越简单,未来的汽车可能真的像李书福说的那样,就是几个沙发加上四个轮子,再配上各种黑科技软硬件的匹配。而这几年,各行各业也出现了不少跨界造车的,这里面不乏做吹风机的、做房地产的、做浏览器的,当然更多的还是跟风做PPT和做梦的人,随着近几年政策补贴的退坡,我们也看清了这些裸泳的家伙。
我们再翻回头去看看存活下来的造车新势力们,像蔚来、理想以及小鹏这些的先驱者们,都是靠着风投从0经验做起的企业,如今多数已经上市,并取得了一定阶段的成功。抛开那些造车失败的案例不提,即便是这些成功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在前进的过程中也遭受了无数的质疑和谩骂,并耗费了大量资金和时间,同时也依靠代工或收购濒临破产的传统车企、来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如蔚来汽车找江淮代工,小鹏汽车由郑州海马汽车代工,理想汽车则收购了重庆力帆的常州工厂,最终才能有如今的成就。
有了前人踩的雷,也让苹果、百度等巨头也见识到了造车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虽然他们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并且多少也已经和汽车厂商有了一定的合作与联系,比如苹果的Carplay互联、百度智能车机系统以及阿波罗自动驾驶技术等等。但是他们还是更愿意以与传统汽车厂商合作的方式,基于已经开发好的电动车平台进行改造。这种强强联手的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也更容易让消费者接纳,在营销方面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小米汽车前景如何
为什么雷军造车的事情,能够获得如此多关注和支持?首先要说的就是执行力,从调研到发布会,仅仅75天中小米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入探讨交流,还有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和2次正式董事会,这个效率放在汽车圈里也是非常高的。
而消费者经过几年对新能源车的接触和体验,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所以对于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会成为社会性的话题,看看今年1月特斯拉公布Model Y价格时带来的爆炸式关注和订单,你就知道了。
那么小米造车会有什么优势呢?我们不妨看看小米目前在做的,从最早的手机电脑,到如覆盖各种生活家电,每当小米杀入一个行业,就会充分发挥自己“价格屠夫”的优势,在保证体验的前提下,将同类商品的性价比压缩到极致。
关注汽车产品的朋友肯定会发现,如今的汽车除了基础的性能表现外,也在变得越来越智能,而像摄像头、雷达、芯片、屏幕和电池这些移动电子设备所需的零配件,也逐渐成为了汽车上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未来我们可以把汽车看做一个移动电子设备,而这其中,小米在供应链中强大的话语权无疑将成为其造车的一大优势。
此刻抱着苹果全家桶用户看文章的你应该不难理解,小米的AIoT生态,将会是增加用户黏性的一大利器。一句“小爱同学”从家里问候到车里,你可以回家继续听路上没听完的音乐、看没看完的电影,这样舒适又省事儿的交互体验,不正是我们最理想的用户生态环境?这样的优势可比对手领先了不少。
当然小米高调进军汽车市场,想必也是做好了充足准备,雷军也扬言将在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造车,并已经拿出100亿人民币作为首期投资。那么小米汽车会选择怎样做,我们不妨参考其他巨头:目前已知的吉利汽车已经与百度联合,打造出了“集度汽车”,其中百度持股55%,吉利持股45%。而上汽也与阿里巴巴合资成立了智己汽车,其中上汽占股54%,浦东投资占18%,阿里占18%。未来小米“选妃”的结果如何,将成为今年的一出大戏,让我们一起期待下年轻人的第一辆小米汽车吧。
本文来自《汽车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