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联网:森林的智慧
2022-08-22 07:47:00科学家发现,森林的地下存在一个由真菌和树根组成的树联网,树木通过这种网络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
森林中的地下“互联网”
互联网可以说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覆盖全球的互联网络构成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它具有传递性、自由性、实时性、交换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自然界中其实早已有堪比互联网的网络,那就是森林中的树联网。
我们知道有很多动物是群居动物,它们的进食捕猎、睡眠、迁移等行为,都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彼此相互关照、相互协助,如蚂蚁、蜜蜂、金丝猴、大象、虎鲸等。而植物则不然,我们通常认为植物都是“个体户”,它们会通过竞争来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事实上,虽然植物之间的确存在竞争,不过植物的生长不是简单地依靠竞争。森林中的众多树木以非常复杂的方式进行交易、合作和互动,形成了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社会。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森林生态学教授苏珊娜·西玛德,花费了30年时间对森林进行研究。她发现森林中绝大多数植物的根部都遍布一种丝状真菌,它们组成了如同互联网一样的地下网络。森林中的树木通过这种真菌网络进行“交谈”,并运送水、碳和营养物质,甚至可以对即将来临的威胁进行预警。苏珊娜将该网络称为“树联网”,这一突破传统的观点如今已被广泛接受。
苏珊娜的研究表明,这种树联网就像一个超级大脑,树木可以借助树联网交流信息,识别并养育它们的后代,老树还能将自己的经验教训传递给幼树。她还发现,树木很“聪明”,它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且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生存下来。
在树联网中,植物与真菌是互惠主义者。这些复杂的共生网络就像人类的神经和社会网络,甚至在各个中心节点拥有管理信息流的母树,进行内部联系,帮助众多树木抵御疾病、共同生存。
森林的“群聊”
苏珊娜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她种了80棵树,品种包括纸皮桦和花旗松。她用塑料袋将树木包裹住,然后分别向包裹纸皮桦和花旗松的塑料袋中注入了含有放射性碳14和稳定性碳13的二氧化碳气体,用来验证这两种树之间是否有交流。
在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吸收之后,苏珊娜将塑料袋去掉,利用盖革计数器在树叶旁边进行探测。探测出的碳14和碳13的流向表明,纸皮桦和花旗松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
而且在不同的季节,纸皮桦和花旗松之间的碳传递量是不对等的。在夏天,纸皮桦向花旗松输送的碳比较多,特别是当花旗松接受不到阳光照射时更为明显。在秋冬季节,当纸皮桦树叶掉光的时候,花旗松还在生长,它向纸皮桦输送的碳就比较多。这说明两种树其实是互相依赖的,它们之间不仅有竞争关系,还有合作关系。
在纸皮桦和花旗松的交流“语言”中,除了碳元素,还有氮元素和磷元素等其他化学物质。
这种地下的互惠共生现象是通过菌根网络(也就是苏珊娜所称的树联网)实现的。菌根是指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菌根的主要作用是扩大根系吸收面,增加对植物根毛吸收范围外的元素(特别是磷)的吸收能力。真菌菌丝体既向根周土壤扩展,又与寄主植物组织相通,一方面从寄主植物中吸收糖类等有机物质作为自己的营养,另一方面又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水分供给植物。
树联网中的母树
树联网无比密集,1平方米地面下的菌丝连起来可以有几百千米长。不仅如此,菌丝与森林中其他的个体都有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在单一种类中存在,也存在于不同种类的植物(如纸皮桦和花旗松)之间,它的工作原理就像互联网一样。
树联网中也有节点和链接。苏珊娜提取了一片花旗松森林中树木和真菌的DNA短序列,制作了一张图。图中的圆圈就是节点,即花旗松;直线就是那些链接,即菌丝。那些最大的、颜色最深的节点就是中心树,也被称为母树,因为它们哺育着处在林下叶层的幼苗。图中黄色的点就代表了幼苗,它们已经与自己的母树建立了联系。在一片森林中,一棵母树可以和几百棵树建立联系。
苏珊娜使用同位素示踪剂检测发现,母树会将自己多余的碳元素通过树联网传递给幼苗,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幼苗的存活率。
在另一个实验中,苏珊娜将母树和它的幼苗以及一些陌生的幼苗种在一起。她发现,母树会通过更大的树联网覆盖住自己的幼苗所在的区域,为它们送去更多的碳。现在人们仍不清楚母树是如何通过树联网识别自己的“孩子”的,某些化学物质在其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当幼苗通过这些树联网与母树或它们的“兄弟姐妹”联系时,研究人员检测到的反应比它们与陌生树木联系时要显著得多。这种亲情联系改变了幼苗的生根行为,也改变了它们的化学成分、营养和它们对疾病的反应。
母树对整个森林群落的福祉至关重要。它们是树木交流、保护和感知的中心,它们哺育自己的后代,并提供信息,帮助一代又一代的树木生存下来。
树联网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森林的理解,它说明自然选择的结果不仅仅是竞争,它涉及许多不同的相互作用和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