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潜水日记
2021-06-10 14:25:00我叫柯尔斯顿·卡尔森,曾经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家,现在是一名描摹大自然的画家。2017年10月,我参加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南极艺术家与作家项目,在南极展开了一次难忘的潜水之旅。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我带着绘图工具和一台摄像机,探索这片极寒之地的水下世界。我的任务,是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我在水下看到的瑰丽奇观。
水下“航天服”
潜水的那天,天气晴朗无风。我们的临时营地是一个小小的集装箱,能容纳4名潜水员和每个人的潜水装备。营地的角落里有一个加热炉,让整个空间尽可能暖和一些。地板上有一个方形的洞,下面刚好对准海冰上的一个圆形洞口。我们就是要从这个圆形洞口跳下去,然后穿过厚厚的海冰,潜入其下的广阔海洋。
我从洞口向下望去,仿佛看到了繁星满天的夜空。水晶般纯净的海水恰如深邃的天空,一只只海星仿佛在遥远的海床上发着光,恰如那一闪一闪的星星。咦,那么即将下潜的我不就是这片海底星空中的“航天员”吗?想到这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我的“航天服”,去海洋里的这些“小星星”中间遨游一番了!
我的“航天服”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干式保暖服,因为它采用的防水材料可以让脖子以下的身体部位都保持干燥,从而有效地保持温暖。在干式保暖服里面,我穿了一层又一层——毛茸茸的袜子、羊毛材质的厚手套、隔热性能超好的连体衣。我在头上套了两件潜水帽和一个潜水面罩,它们能保护脖子以上的身体部位。这样,我只有嘴唇、下巴和脸颊是暴露在海水中的。水下的温度在零下2℃上下徘徊,比我们家里冰水的温度还要低,我为了在冰冷刺骨的水下保持温暖,不得不穿上一层层厚实的衣物,这使得潜水之前的准备时间比潜水的时间还要长。
穿上这么多衣服之后,我的动作就优雅不起来了。我缓缓地滑向洞口的边缘,把装备得像蹼一样的双脚伸进洞里,然后跳进水中。慢慢地,我沉入海底,这种感觉就像在外太空飘浮一样。海洋里有些暗,于是我打开了手电筒。这时,我回头望向那个连通营地的洞口,它就好像是一轮明亮的圆月。
极端的环境
南极大陆冰雪皑皑,一片荒凉,而冰雪之下的海洋里却是生机勃勃。我携带了一个绘图板、一支铅笔和一些防水纸张,准备画下我观察到的一切。
首先,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海绵动物。它的形状像一个花瓶,块头很大,身上有许多孔。海绵动物是南极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整个南极生态比作一个社区的话,那么海绵动物就好比一幢公寓楼,许多体形微小的动物就栖息在海绵动物体内。另外也有一些动物以海绵动物为食。瞧,一条鱼正在海绵动物的身体里一边吃,一边偷偷地看我呢!当我在四周游弋的时候,刚好看见一只海星爬了过来,开始啃食海绵动物。我稍作停留,结果又看到一只白色的海蛞蝓快速地朝着海绵动物移动——哦,看它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它一定是继鱼和海星之后的第三位捕食者了!我用相机拍下了眼前所有动物的颜色,它们大多是白色或者淡色系的,例如粉色、浅黄色、淡紫色。
30分钟之后,我的双手感到一阵刺痛。我意识到再不返回,身上的这件“航天服”就不能继续保暖了——30分钟就是干式保暖服能够持续保暖的极限时间了。在准备返回的时候,我还看到了一团果冻似的胶状物。我用几分钟的时间拍摄了它缓慢游过来的样子。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要回到暖和的临时营地了。
艺术家也要懂科学
回到考察站之后,我泡了一杯热可可,开始书写我的潜水日记。我可以通过画作、照片和视频回忆那些海洋生物的颜色和形态。
几年前,我被南极的神秘和壮美所吸引,从一名海洋生物学家转行成为一名描绘自然科学的画家。我希望通过我的工作告诉人们,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而理解这种关系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这不是我第一次探索冰下世界。在我多达几十次的冰下潜水经历中,最让我难忘的,莫过于动物在极寒环境中惊人的适应能力。南极虽然不是人类的宜居之地,可是对科学家来说,要想研究耐寒动物的行为和特征,绝佳之地就是那里了。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